《台灣風情畫》系列作品係來自於「木管五重奏曲」的原始創作。1987年因受「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委託,創作一首極富民謠風的作品,以便提供「台北木管五重奏」日後演出之用。當時所規劃的幾項構想是: 一、 它必須是「雅俗共賞」,而不失其鄉土性與藝術性。 二、 它必須捨棄一般以「變奏方法」為主的創作形式,以免扭曲了民間歌謠的原創性與獨特性。 三、 它必須以「拼貼藝術」的手法,來表達當代台灣社會的人文景觀而不失其音樂性與前瞻性。 因此我搜集了一些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民謠,舉凡世代相傳的台灣歌謠,以及日據時代的創作歌謠,不分原住民、客家、或是福佬歌謠,...成了創作的原始素材。同時為達到音樂多種層面的效果,還特別以數首相互堆疊,或截取精華片段加以鑲嵌處理,以交融並蓄的方式精心構思,而歸納出如下三樂章。 一、 慢板→行板→慢板: 思想起、阿美族舞曲、一隻鳥仔、走山歌、燒肉粽 二、 快板→中板→快板: 大胖呆、丟丟銅仔、天黑黑、杵歌、草螟弄雞公 三、 行板: 桃花過渡、殷那呀、白牡丹、朝朝起床時、思想起 繼《台灣風情畫》木管五重奏曲 (1987) 由「台北木管五重奏」假台北市社教館首演所受到的熱烈迴響後,曾應多方要求經手改編成《長笛合奏曲 I 》(1987,1988改編, 美國聖地牙哥世界長笛協會年會首演)、《長笛合奏曲 II 》(1987,1990改編, 台北長笛室內樂團/莫斯科音樂廳首演, 並由菲力普唱片公司製作CD發行)、《弦樂重奏曲/弦樂合奏曲》(1987,1990改編, 梅哲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北美巡迴演出首演)、《弦樂四重奏曲》 (1987,1990改編, 美國紐約Taipei Theater首演)、《單簧管、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奏曲》 (1987,1993改編, 花蓮文化中心首演)以及《管弦樂曲》(1987,1995改編, 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首演)…等各種版本,而與作曲家的其他作品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