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氏武技書 | 拾書所

萇氏武技書

$ 180 元 原價 200
導讀

《萇氏武技書》是清乾隆時期儒拳師萇乃周(一七二四 ~ 一七八三)竭其畢生精力寫成的武術(以拳術為主)巨著。他的第五代弟子袁宇華(乃周玄孫德普的弟子)於一九二一年出版了乃周武術著作的舊本,分《培養中氣論》及《武備參考》兩種,共一百三十一篇。簡編錯雜,文字偽謬。一九三二年徐哲東先生刪除重複,更正文字,寫定為六卷共七十四篇,更名《萇氏武技書》,於一九三六年出版。一九九○年十月上海書店出版了此書的影印本,但卻沒有把徐先生的《校訂記》和《校訂續記》印入。這次由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重新出版此書,根據徐先生的校訂更正了很多文字上的錯誤和少數語句上的缺漏。《中國武術大辭典》和日本松田隆智的《中國武術史略》都有專條介紹此書,足見它在學術界有相當的地位。
  
本書闡述拳理非常細緻。第一篇《中氣論》說,「中氣者……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真氣是中醫學名詞,它散佈於全身經脈之中,實際上是全身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及其他系統的功能。所謂文練,就是用靜坐的辦法,讓意念來支配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其他系統的活動。所謂武練,就是用內外合一的技擊動作來練功,好像我們打太極拳一樣,既要姿勢正確,又要用意念來指導動作。所謂內丹借外丹而成,就是先用內外合一的練功方法來打好基礎,再用靜坐的方法來練功。
  
第四篇《入陽扶陰入陰扶陽說》曰:「以俯勢入陽氣,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拉前栽之患。仰勢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推後倒之憂。……」「入」是目的性的動作(例如做前俯動作時,「前俯」就是目的),「扶」是調節性的動作(防止前俯過度)。做前俯動作時,手雖前伸卻不可讓身前撲,相反,身子要後屈,這樣才不會向前栽跌。做後仰的動作時,身雖提起,背脊卻不可完全伸直,而要保持胸腰間的曲勢,這樣才不會被後仰的動作把身子牽動,以致向後傾倒。
  
第二卷第十一篇《行氣論》曰:「……手一出,氣著一面,不能四面俱著。力直出者無橫力,我截其橫。橫出者無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無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無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無不皆然。此搗虛之法,攻其無備也。……」這與太極推手的打法何其相似。
  
第十三篇《得門而入論》曰:「……蓋拳之催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這話對練推手和散打的人很有幫助。
  
第三卷第二篇《合煉中二十四勢》曰:「煉形合氣,煉氣歸神,煉神還虛。形者,手足官骸也。氣者,陰陽周流也。神者,心之靈妙,觸而即發,感而隨通也。虛者,無極也。陰陽本太極,太極本無極。至無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虛而含天地之至實。……始不著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且可便於轉換,不至發難。」這和太極拳的原理和練法太相似了。
  
第四篇《煉氣訣》曰:「凡一身之進退動靜,以心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以命門為輔,命門氣之所從生,乃一身樞紐,宰相也,傳君之令也。……故每一勢之操縱收發,心先,命門為次,頭又次之,手足則次而又次之。」這和太極拳家武禹襄《打手要言》裡的「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先在心,後在身……」可說完全一致。
  
第九篇《論用功》最後曰:「……故學此道者,先掄大圈,漸掄漸小,迨於成時,則有圈而不見圈,純以意知,自不著跡。」這和太極拳家說的「由大圈而歸於小圈,由小圈而歸於無圈……」簡直沒有什麼兩樣。
  
由此可見萇家拳的拳理和太極拳的拳理一致之處很多。但萇家拳似更注意技擊。不但如此,萇氏在本書第四卷《初學條目》第二十二條曰:「學拳宜心領神會,博聞廣見。凡人所不知者,我必知之。凡人所不能者,我必能也。……」足見萇氏很重視拳理。
  
他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讀者細讀此書,就可認識到此拳的可貴之處,從而增強閱讀的信心。只要認真閱讀,克服少數術語上的困難,就可以掌握它的理論和練法,絕不至於身入寶山,空手而回。
  
徐哲東先生針對本書的某些難點,寫了《萇乃周武術學》一書,好像是開啟萇氏武術寶庫的鑰匙,對讀者很有幫助。一九九○年九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大辭典》說:「萇家拳自萇乃周以下,歷傳八代,主要流行於豫中,以滎陽、鞏縣、密縣、安陽、開封等地最盛。」希望上述各地練萇家拳的同志們批判地吸收本書的精華,對本書作出評價,使它能發揮理論上和練法上的指導作用,使廣大的武術愛好者受益。

林子清 二○○六年二月十九日於上海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