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的斷捨離: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 | 拾書所

父母家的斷捨離: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

$ 255 元 原價 300

百萬暢銷作家山下英子,繼《中年斷捨離》後,再度出擊!

 

原本只是好意想要整理父母的家卻演變成家庭大戰,決定物品的去留象徵著親子關係權力的代理人戰爭,一不小心還勾起對父母的「怨懟情緒」,面對日益衰老的父母又感到自責和埋怨,情緒在感謝父母和埋怨父母的夾縫間遊走......
想要完成父母家的斷捨離,不妨就從收拾自己的內心開始,斷捨離「對父母的期待」,放下父母,找回生命的自主權,成為真正獨立的大人。

 

本書重點

 

隨著父母逐漸蒼老,原本離家獨立的子女要重新回到老家,或為了照顧需要介入父母的生活之中,卻發現老家早已堆滿雜物,凌亂不堪,孩子無力抵抗「不整理的父母」,也改變不了「沒時間、沒精力整理老家的自己」,就這樣深陷在無限輪迴之中,最後只能成天埋怨無法完成整理的自己與父母......如果你正準備改變這樣的現況,或是你正陷在整理老家的困擾中,請務必閱讀本書!

 

「父母家的斷捨離」是每個人在人生後期面臨的最大課題,這是一場你與年邁雙親之間的價值觀、人生觀大戰。整理物品只是表面的問題,其實牽涉到許多心理層面的情感因素。山下英子不惜揭露自己與囤物狂媽媽爭吵多年的經驗,分享自己與媽媽間的相處,以及在父母家的斷捨離中受挫煎熬的過程。最後發現若能在生活中培養俯瞰力,試著去了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明白自己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接受並尊重父母的選擇,也接受自己做的決定所帶來的一切後果,才能拿回生命的自主權,完成父母家的斷捨離。

 

【放下對父母的怨懟情緒】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的父母有所微詞。這種「負面情緒」可能來自年幼或兒童時期與父母之間的互動,也可能起源於青春期的叛逆衝突。甚至是面臨就業或結婚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父母的過度干涉、無法自行選擇的憤怒。然而,「父母家的斷捨離」很可能會讓我們將深藏內心的埋怨一口氣爆發出來,也可能幫助我們走出自己心中的「怨懟情緒」。若在整理老家雜物,執行父母家的斷捨離時,發覺自己內心對父母的怨懟,試著去斷捨離「自己對父母的期待」,才能脫離父母,獨立成為真正的大人。

 

【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
即使是斷捨離提倡者的山下英子,也曾經因整理老家的問題,跟有囤積習慣的媽媽展開了長達三年的對決。
山下英子每次回娘家就習慣動手整理雜亂不堪的老家,但只要一整理,媽媽卻認為自己「多管閒事」、「怎麼可以亂丟我的東西」。後來,把身體越來越差的媽媽接過來同住,沒想到,每一天母女倆就為了整理家中物品互不相讓,時時刻刻爭吵不休。戰事持續的延長,煎熬著山下英子,她甚至去求助算命師求一個解脫之道。
直到三年後的某天,山下英子突然驚覺自己在無意識中犯下大錯。原來她一直保持著「希望媽媽向我道歉」與「希望媽媽稱讚我」的期待,而這樣潛藏在無意識之中的期待破壞了彼此的母女關係。

 

【整理物品的主導權是代理人戰爭】
所謂整理老家、父母家的斷捨離,要處理的不是自己的領域,而是入侵自己父母的地盤,而囤積物品就是畫地盤的行為,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頑強抵抗。所以圍繞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的家中雜物整理大戰,不只是單純「丟」與「不丟」的問題,而是一場在彼此關係中,誰有權說話的代理人戰爭。父母拿出「不可浪費」的正當理由當擋箭牌,孩子則以「為父母著想」的人倫之道因應,爭執演變成不斷出現的「正義大戰」,但卻忘了去質疑「自己的做法是否能讓自己幸福」。

 

【三種父母x三種孩子】
只要意識到深植在我們腦袋裡來自父母的觀念,就能重新檢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但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百百種,每個人的察覺方式也各有不同,脫離父母的方法無法一概而論。山下英子以親子相處互動的方式,將父母和孩子各區分為三大類:

 

三種父母類型的特徵與口頭禪
1.控制(支配)型——「你應該如何如何......」
2.工具型——「我都是為你著想......」
3.分離(獨立)型——「去做你想做的事......」

 

三種類型的孩子從小聽到大的話
4.附屬型——從小在「聽我的就對了」這句話下長大的結果
5.服從型——從小被稱讚「你真是個乖孩子」的結果
6.分離(獨立)型——從小父母就說「你自己決定該怎麼辦」的結果

 

參考這些類型的相處方式,並站在高處俯瞰、冷靜檢視,就能擺脫憤怒、恐懼、報復與對立情緒,從另一個層次觀察自己的父母,將親子關係從不合理的「特殊關係」,轉化成一對一的「個人關係」。這樣的自覺不但有助我們建立各種人際關係,還可改善孩子和配偶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