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中臺灣發生漳泉福佬人之間的紛爭,客家人調停不成,反遭連累,影響之下,連遠在北海岸的客家人也遭漳州人圍攻,當地的客家人只得逃往大屯山上避難。後來經由噶瑪蘭廳(今日宜蘭縣)派來的仕紳勸解,漳州人終於撤離,但是大局勢的不利,卻造成人心惶惶。住在阿里磅(今日石門鄉)的客家人羅家,生活本已清貧,面對大環境的動盪只得黯然接受,將希望寄託在下一季的好收成。但接踵而來的天災,迫使羅家不得不另謀出路。羅媽媽帶著一家人南下投奔宗親,沿著大漢溪南下到新竹關西住了下來,專事務農,過著不算富裕但尚稱安定的生活。多年後,羅家第三代子孫投入商業經營,從一個小販開始做起,到日後收購粗製茶,加以精製後統一包裝出售。其後更創辦公司,將茶葉直銷歐美,打破原本不合理的買賣制度,為茶農爭取應有權益。羅家的製茶工廠分布新竹、苗栗地區,全盛時期行銷歐美非各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