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部的六堆地區,建有數量頗多的敬字亭,成為六堆地區重要的特色景觀。敬字風俗隨著漢人移民臺灣而傳入,從北到南的漢人聚落中都可見各式各樣的敬字亭。在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的六堆,從清代開始,成立學堂等各種以興學為目的的團體蓬勃發展,進而建構起濃厚的敬字風俗。經歷日本殖民統治,一直延續到戰後1945年之後,六堆地區都還有敬字亭陸續地被興建,以致目前六堆所保存的敬字亭數量,是臺灣之冠,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
本書詳細記錄了高屏地區六堆地區獨有的敬字亭文化。透過調查研究,發現六堆內的敬字亭不僅數量很多,而且與伯公及宮廟的民間信仰相結合。因此,六堆內的敬字亭,除了設在庄頭重要位置或書院之中,還有大量的敬字亭設置在伯公及宮廟內的特別現象。此外,因為敬字亭燃燒字紙後的灰燼需要放水流,有時候也經常會看到敬字亭設置在水圳旁的情況。在型式上,因為與宮廟信仰相結合,敬字亭的外觀會跟隨著宮廟建築物的更新,材料型式也逐漸「現代化」,所謂現代化並不是指建築史上20世紀之後現代主義所影響的風格,而是在結構鋼筋混凝土化或亭體預鑄化,外觀增加了許多鮮豔華麗的廟宇式樣裝飾,且外型上很多與伯公或宮廟中所設置的香爐相似,並與香爐呈現對稱的位置配置,形成六堆敬字亭的特色。因此,在觀賞六堆敬字亭,可以看到現代宮廟建築裝飾與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