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情物語 | 拾書所

物情物語

$ 153 元 原價 180
物情物語  從一只玩偶,可以看主人的喜好和性情;從收音機設定的頻道,可以推斷人們的興趣或政黨選擇;從汽車擋風玻璃上蟲子被撞死的樣子,可以判斷汽車的車速;從喝茶與養壺的過程中,人與茶壺逐漸合而為一…。  人們常以為物是「身外之物」,彷彿它是獨立於人而存在的,事實上,物的意義常常顯現的,就是後自身。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畢恆達認為,一個比較成熟的與「物」以及「環境」的關係,是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讓人與物一起成長,只要用心對於所處的環境和周遭的事物加以觀察,將會發現環境背後無窮的故事,也可藉此共同形塑多元與人性化的生活空間。  人們習慣於在家門口迎接客人的臭鞋大陣、客廳的洋酒櫃、浴室裡的浴缸與陽台的鐵窗;人們習慣於高高低低的騎樓與停放的機車及攤販爭道;習慣於等候停無定所的公車,並且與公車進行的追逐遊戲;習慣於學校的司令台與排排坐的教室。這些人們所習慣接受的生活空間,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嗎? 作者簡介  畢恆達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碩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碩士、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曾經發表《住宅空間體驗的性別差異》、《科技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物的意義》、《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手冊》等論文及相關著作,並於近兩年在聯合報繽紛版撰寫「環境觀察」專欄  ◎畢教授非常關心環境與個人成長、校園規劃、性別與空間問題,同時提出「營建好環境」的意見與反省,堪稱國人重要的環境心理學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