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補助出版★★
《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與《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是作者的思想三部曲,呈現作者對於文化問題所進行的拓樸研究:歷史環節─精神形式─負面書寫。
本書分為二卷:
第一卷以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之方法論,透過莊子與接為構而「發如機栝」的共名迭代之檢討,以及「心齋」與「微生滅」之「無」的基進性,展開雙重批判思想運動:第一部份從1895事件後的倫理話語環節出發,梳理中文脈絡倫理話語的現代譜系。梁啟超的新民說不僅具體而微地體現了當時瀰漫於十九世紀東亞語境的功利倫理觀以及基督教化的思想控制,也說明了東亞特有的「倫理政治經濟學」如何貫串於二十世紀的倫理話語主軸,成為不同政權生命治理的論述基礎;第二部份則反向進行,討論在此倫理話語環節所岔開的幾個例外,並進而思考譚嗣同的「微生滅」與王國維的「一元論」如何參照莊子與佛家思想,在時代主導話語之外,提出了以「無」為批判思想本體並抵制功利權力結構的基進政治性。
第二卷則從傅柯、海德格、拉岡到巴迪烏所扣連的思想迴圈,進一步討論倫理主體與話語邏輯的關係,並再次回到中文脈絡,討論如何思考心之計算與不可計算的問題,也就是一與多的問題。作者最後以二十世紀末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兩岸當代美術對照,檢視倫理重構後遺效果的當代狀況: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倫理構造──同鄉、同胞、同志、同黨,促成了具有共識卻有侷限的倫理主體位置,並以各種感受性的模式在視覺圖像中反覆浮現。然而,畫作中脫離習性倫理與視覺語彙邏輯的感性皮膚移植,則可能讓觀者經驗發生變化:我們經歷,我們遭遇他者,我們改變自身。
本書所討論的迴向批判思想與「非-家」藝術經驗,是作者所提出的一種根本倫理位置,也是一種根本的政治性空間。
《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與《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是作者的思想三部曲,呈現作者對於文化問題所進行的拓樸研究:歷史環節─精神形式─負面書寫。
本書分為二卷:
第一卷以物的邏輯與力的空間之方法論,透過莊子與接為構而「發如機栝」的共名迭代之檢討,以及「心齋」與「微生滅」之「無」的基進性,展開雙重批判思想運動:第一部份從1895事件後的倫理話語環節出發,梳理中文脈絡倫理話語的現代譜系。梁啟超的新民說不僅具體而微地體現了當時瀰漫於十九世紀東亞語境的功利倫理觀以及基督教化的思想控制,也說明了東亞特有的「倫理政治經濟學」如何貫串於二十世紀的倫理話語主軸,成為不同政權生命治理的論述基礎;第二部份則反向進行,討論在此倫理話語環節所岔開的幾個例外,並進而思考譚嗣同的「微生滅」與王國維的「一元論」如何參照莊子與佛家思想,在時代主導話語之外,提出了以「無」為批判思想本體並抵制功利權力結構的基進政治性。
第二卷則從傅柯、海德格、拉岡到巴迪烏所扣連的思想迴圈,進一步討論倫理主體與話語邏輯的關係,並再次回到中文脈絡,討論如何思考心之計算與不可計算的問題,也就是一與多的問題。作者最後以二十世紀末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兩岸當代美術對照,檢視倫理重構後遺效果的當代狀況: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倫理構造──同鄉、同胞、同志、同黨,促成了具有共識卻有侷限的倫理主體位置,並以各種感受性的模式在視覺圖像中反覆浮現。然而,畫作中脫離習性倫理與視覺語彙邏輯的感性皮膚移植,則可能讓觀者經驗發生變化:我們經歷,我們遭遇他者,我們改變自身。
本書所討論的迴向批判思想與「非-家」藝術經驗,是作者所提出的一種根本倫理位置,也是一種根本的政治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