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 | 拾書所

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

$ 288 元 原價 320

時間的流逝一般難以察覺,
但自從科技將我們的社會快轉,
生活就彷如縮時攝影一般快得可怕。


「現代化就是『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環境,保證帶給我們冒險、權力、喜悅、成長、自我轉變和全世界──同時也威脅摧毀我們擁有、知道且身為的一切』。」──哲學家馬歇爾‧博曼(Marshall Berman)

一百年前的經濟學家認為,因為科技進展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會讓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每天只要工作三小時,而能從事更多愉悅的休閒活動。這個預測完全失準,現代人簡直像是在兩分半鐘內快轉壓進二十四小時那樣的緊張忙碌,我們處在加速度的「縮時社會」,幾乎是失速狂奔著。

「只有快還不夠,我還要更快!」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沒有停歇的時候。汽車在二十世紀的初登場就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不同於電報和電話消弭的時空距離,汽車所能帶來的速度是人類不曾品嘗的快感。從汽車的奔馳感一路延伸,現今人們追求的速度是快速且大量的資訊流通。

一個對 iPhone 上癮的人物形象,就可以輕鬆解釋被技術箝制這個概念。我們大多數人抱怨每天的時間不夠,太多電郵、訊息從我們掌上跳出,人們普遍認為生活步調比以前更快,絕大多數得歸咎於智能手機與網際網路。但是,智能手機原來的本意,不是讓我們能更快速與人溝通、處理資訊,然後讓我們取得自由去做其他事情嗎?科技不是應該讓我們生活得更容易些嗎?

社會科學家循著歷史與理論出發,從工作、家庭、社交各方面探究「時間」以及「時間感」的感變歷程,讓我們深思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解放之道。如何減少工時、在時間運用與勞動力密集度的拉鋸戰中獲勝?省時的家居科技卻沒有替家人騰出時間,該如何改變?社交媒體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讓我們的社交生活更豐富,但它也悄悄地將工作偷渡進我們的自由時間……

工作
將近一百年前,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想像,二十一世紀初的西方人一天只要工作三小時,就能滿足我們所有需求;他預測科技進展帶來的生產力提升,使得最終只需投入現存勞動的一小部分,就能解決人類的物質供應需求。事實不然。人們不但工作時間更長,感受到的時間壓力與緊張感更是數倍於過往;科技似乎將我們帶向了永無止盡的忙碌。

家事
洗衣機、烘衣機和微波爐等等家居科技原先的用意是要讓我們節省時間,但其實不然。這些家事設備多半是給家中的女性操作,自古以來潛在的法則就是男性在外工作,女性在家中做家事、帶小孩。但在家居科技的興起後,消滅了做這些雜務所需的時間,因此現在部分的母親也開始利用多出來的時間,成為勞動力的一員,總體算來,母親的有薪加上無薪工時仍比父親多,更遑論單親媽媽的壓力有多大了。

社交
科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省時?新媒體可就不這麼想。電視、電腦、手機或各種社交媒體的存在都是為了打發多餘時間,而非減省你的時間。即使家居科技為你省下時間,很快也會被社交媒體給填滿,就算下班了,也許也會透過手機或電腦取得工作的消息,等於說你根本沒有真正獲得掌控時間的自由。

在《縮時社會》一書中,作者茱蒂.威吉曼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將科技體驗視為生活加速的主因,人們成了新興溝通裝置的人質,我們自己設定的優先順序與參數在追著我們,卻沒有善用機器能幫助我們的設定。這本書點出了現代人忙得沒有覺察到的現實:就算科技再方便,資訊再容易取得,若你無法擁有時間的自主權,你終究得不到自由,甚至覺得時間被剝奪。但此書的宗旨並非要人類開始排斥和杜絕科技,而是擁抱科學潛在的解放威力,好創造出新意義與新世界,但同時仍身為科學的最主要批判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