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界最溫暖保學的一支筆
繼《文化苦旅》出版20年後
余秋雨的代表性作品
余秋雨:這是我一生散文寫作中的自珍篋藏
走過《文化苦旅》後的20年心跡
對文化的重新探索,對生命的振聾發聵
集文史學者、戲劇家、大散文家於一身的余秋雨,激發了台灣社會新一波的閱讀熱情、人文省思與文學探索。他從容又自在地點燃了那埋藏在大家心底已久的中華文化的火種與本性。
「從《文化苦旅》到《何謂文化》,我們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大空間、大時間、大文明下的忠實讀者與聽眾。」──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在非理性的年代,這一支華文世界最溫暖飽學的筆,發出最誠懇的心靈叩問:「何謂文化?文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從「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到「古典的回答」,余秋雨先生回顧中華文化的經典文本,並且細數巴金、余光中、白先勇、林懷民等大師身影,從這些人與那些事,為我們開展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
過去,每個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裡邊才會關注,現在,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關注了。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宋代以來第一遭吧?因為明清兩代的朝廷不斷實行文化恐怖主義,文為禍源,避之唯恐不及;近代和現代,則以軍事和政治的交雜為主調,有限的那一點文化一直在蓬頭垢面地顛沛流離。其他難逃者看到幾副厚厚的眼鏡也許會投來幾分憐憫,卻怎麼也構不成嚮往。
但是,現在,當大家都在嚮往文化的時候,怎麼來處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迫切,愈來愈重要。
近年來,先是學生們問我這個問題,後來,不同領域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都來問了。其實我自己也在為這個問題苦惱、思考、觀察、比較。終於能作一些回答了,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一個人身上要擁有真正的文化,必須先「祛病」,再「進補」,這就體現為兩個「不再」,兩個「必要」——
․不再扮演;
․不再黏著;
․必要貯存;
․必要風範。
在我看來,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在於出了幾部名作,得了幾個大獎,而在於由「身外」返回「身上」,看人格,看風範。
繼《文化苦旅》出版20年後
余秋雨的代表性作品
余秋雨:這是我一生散文寫作中的自珍篋藏
走過《文化苦旅》後的20年心跡
對文化的重新探索,對生命的振聾發聵
集文史學者、戲劇家、大散文家於一身的余秋雨,激發了台灣社會新一波的閱讀熱情、人文省思與文學探索。他從容又自在地點燃了那埋藏在大家心底已久的中華文化的火種與本性。
「從《文化苦旅》到《何謂文化》,我們都變成了余先生詮釋大空間、大時間、大文明下的忠實讀者與聽眾。」──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在非理性的年代,這一支華文世界最溫暖飽學的筆,發出最誠懇的心靈叩問:「何謂文化?文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從「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到「古典的回答」,余秋雨先生回顧中華文化的經典文本,並且細數巴金、余光中、白先勇、林懷民等大師身影,從這些人與那些事,為我們開展中國文化的深層奧秘。
過去,每個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裡邊才會關注,現在,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關注了。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宋代以來第一遭吧?因為明清兩代的朝廷不斷實行文化恐怖主義,文為禍源,避之唯恐不及;近代和現代,則以軍事和政治的交雜為主調,有限的那一點文化一直在蓬頭垢面地顛沛流離。其他難逃者看到幾副厚厚的眼鏡也許會投來幾分憐憫,卻怎麼也構不成嚮往。
但是,現在,當大家都在嚮往文化的時候,怎麼來處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變得愈來愈迫切,愈來愈重要。
近年來,先是學生們問我這個問題,後來,不同領域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都來問了。其實我自己也在為這個問題苦惱、思考、觀察、比較。終於能作一些回答了,供大家參考。
我認為,一個人身上要擁有真正的文化,必須先「祛病」,再「進補」,這就體現為兩個「不再」,兩個「必要」——
․不再扮演;
․不再黏著;
․必要貯存;
․必要風範。
在我看來,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在於出了幾部名作,得了幾個大獎,而在於由「身外」返回「身上」,看人格,看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