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塑化劑、核廢料也能為自己「伸冤」?
協商劇場,是一種「結合藝術展演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法,以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聚合來自各領域與意見相左的利害關係人,激盪出不同面向的思維與辯證;其可以廣泛地與各式各樣科技相關的社會議題相結合,和傳統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成為一種探討與培育我們如何認識與面對科技爭議的新途徑,從中學習如何探索爭議的內涵及找到可接受的暫時安置方法,而一齣未完待續的劇場,能開啟我們共同政治願景的想像與可能性。
本書收錄的五場「協商劇場」教學實驗歷程,是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展演成果。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sociation)與五所大學師生們合作,將該展覽軸心拉回我們自身島嶼的經緯,針對離岸風電、核廢、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等社會議題開展課程,並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公眾展演。當人類角色與非人角色,以及其他參與者走進(捲入)盤據美術館地下展場的亮橘色漩渦狀長椅,就很難再有離場的機會,而此公眾設施在美術館「劇場」內,便成為「協商」的敘事舞台。可貴之處是,這個協商過程並非為了尋求特定答案,而是尋找如何解決的方式。
●專文推薦
面對這些處境,與其感到無能為力,我們用「協商劇場」結合藝術、戲劇、表演,還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實驗性地探討接下來的進路。——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獨立策展人,與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共同擔任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協商劇場」不只是個空間或議事場,它是以美術館/視覺藝術為脈絡、攪動價值體系和社會結構的漩渦,在進入這個渦流系統之前與之後,……驚覺我們對世界知識的狹隘,反省和重新尋找我們在世界該有或可有的位置。——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前館長暨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你在翻閱過程中,對於某些議題持著不同的立場與論點,或是覺得你更適合作為代表,那就令人放心了!協商劇場的「開放式結局」不會因為這本書而進入完結篇,真實中的各類爭議仍需要不斷的討論與修正。——林怡華/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
●適用於各教學現場的「協商劇場」
之前看過2020台北雙年展中協商劇場的宣傳影片及相關介紹,便嘗試將這個新式教學法用於課程中,學生透過展演練習,不僅習得表演藝術的技能,也理解一個社會議題背後存在的不同角色觀點,欣見本書的出版,為我們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國、高中教師帶來更多教學啟發。——葉念祖/馬公國中教師
想突破網路時代的同溫層,溝通相當重要也更顯困難。透過本書介紹,我看到參與協商劇場的學生,成為不同議題情境的模擬參與者,在事件脈絡中嘗試溝通協商,也從中學習換位思考。期望未來有不同領域教師透過課程設計上的整合協作,將這樣有趣的教學實踐推展到各級學校中。——黃大展/新竹高中教師暨圖書館主任
協商劇場納入非人行動者、打散權力階序、重啟協商的一系列議事過程,讓艱深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 ANT)化為實際操作上的問題,並且在籌備和演出的過程中展現出行動者間多樣化關聯的可能性。——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當學生參與劇場,就已經預備要被轉變,並期待因自己的轉變,也造成社會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歷史空隙裡未曾發生的對話,未能辦到的協商,在劇場裡發生,打破塵埃落定事實的侷限。學術和藝術相遇的作品有了社會意義。——區曣中/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參與「協商劇場」的學生回饋
「我們必須視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具有對等的主權。」——方以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能夠幫助找到鬆動現實的施力點進行改變嗎?」——賴韋蓁/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有時候錢的給予不過是單一價值霸權式的羞辱。」——林承漢/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學生
「這場演出不只是展演,也是一種政治行動……」——王安琪/參與時為台大社會所博士生,現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給我上了一堂震撼教育。」——吳彥明/高雄科技大學造船與海洋工程系
「我學到的遠比坐在教室裡多更多。」——陳佑迪/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碩士生
●本書特色
1.收錄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五場「協商劇場」的教學實驗歷程與展演記錄,可參考及推展至STS、科技、人文社會、傳播、表演領域教學,亦適用於國、高中課堂實作,作為跨領域教學與實踐的參考,以培養學生關注當今與科學、科技交纏之社會重要議題的能力。
2.收錄參與演出學生的心得與反思,從而獲知其學習所得與教學成果,作為未來教學精進的依據。
3.特別收錄多篇學者與研究者之觀展評論,從旁觀者角度記錄、分析於北美館實踐的「協商劇場」如何/是否能結合藝術、科技與公眾參與,給予讀者更豐富的思考面向。
協商劇場,是一種「結合藝術展演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法,以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聚合來自各領域與意見相左的利害關係人,激盪出不同面向的思維與辯證;其可以廣泛地與各式各樣科技相關的社會議題相結合,和傳統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成為一種探討與培育我們如何認識與面對科技爭議的新途徑,從中學習如何探索爭議的內涵及找到可接受的暫時安置方法,而一齣未完待續的劇場,能開啟我們共同政治願景的想像與可能性。
本書收錄的五場「協商劇場」教學實驗歷程,是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展演成果。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sociation)與五所大學師生們合作,將該展覽軸心拉回我們自身島嶼的經緯,針對離岸風電、核廢、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等社會議題開展課程,並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公眾展演。當人類角色與非人角色,以及其他參與者走進(捲入)盤據美術館地下展場的亮橘色漩渦狀長椅,就很難再有離場的機會,而此公眾設施在美術館「劇場」內,便成為「協商」的敘事舞台。可貴之處是,這個協商過程並非為了尋求特定答案,而是尋找如何解決的方式。
●專文推薦
面對這些處境,與其感到無能為力,我們用「協商劇場」結合藝術、戲劇、表演,還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實驗性地探討接下來的進路。——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獨立策展人,與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共同擔任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協商劇場」不只是個空間或議事場,它是以美術館/視覺藝術為脈絡、攪動價值體系和社會結構的漩渦,在進入這個渦流系統之前與之後,……驚覺我們對世界知識的狹隘,反省和重新尋找我們在世界該有或可有的位置。——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前館長暨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你在翻閱過程中,對於某些議題持著不同的立場與論點,或是覺得你更適合作為代表,那就令人放心了!協商劇場的「開放式結局」不會因為這本書而進入完結篇,真實中的各類爭議仍需要不斷的討論與修正。——林怡華/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
●適用於各教學現場的「協商劇場」
之前看過2020台北雙年展中協商劇場的宣傳影片及相關介紹,便嘗試將這個新式教學法用於課程中,學生透過展演練習,不僅習得表演藝術的技能,也理解一個社會議題背後存在的不同角色觀點,欣見本書的出版,為我們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國、高中教師帶來更多教學啟發。——葉念祖/馬公國中教師
想突破網路時代的同溫層,溝通相當重要也更顯困難。透過本書介紹,我看到參與協商劇場的學生,成為不同議題情境的模擬參與者,在事件脈絡中嘗試溝通協商,也從中學習換位思考。期望未來有不同領域教師透過課程設計上的整合協作,將這樣有趣的教學實踐推展到各級學校中。——黃大展/新竹高中教師暨圖書館主任
協商劇場納入非人行動者、打散權力階序、重啟協商的一系列議事過程,讓艱深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 Network Theory, ANT)化為實際操作上的問題,並且在籌備和演出的過程中展現出行動者間多樣化關聯的可能性。——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當學生參與劇場,就已經預備要被轉變,並期待因自己的轉變,也造成社會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陳宗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歷史空隙裡未曾發生的對話,未能辦到的協商,在劇場裡發生,打破塵埃落定事實的侷限。學術和藝術相遇的作品有了社會意義。——區曣中/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參與「協商劇場」的學生回饋
「我們必須視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具有對等的主權。」——方以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能夠幫助找到鬆動現實的施力點進行改變嗎?」——賴韋蓁/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有時候錢的給予不過是單一價值霸權式的羞辱。」——林承漢/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學生
「這場演出不只是展演,也是一種政治行動……」——王安琪/參與時為台大社會所博士生,現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給我上了一堂震撼教育。」——吳彥明/高雄科技大學造船與海洋工程系
「我學到的遠比坐在教室裡多更多。」——陳佑迪/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碩士生
●本書特色
1.收錄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五場「協商劇場」的教學實驗歷程與展演記錄,可參考及推展至STS、科技、人文社會、傳播、表演領域教學,亦適用於國、高中課堂實作,作為跨領域教學與實踐的參考,以培養學生關注當今與科學、科技交纏之社會重要議題的能力。
2.收錄參與演出學生的心得與反思,從而獲知其學習所得與教學成果,作為未來教學精進的依據。
3.特別收錄多篇學者與研究者之觀展評論,從旁觀者角度記錄、分析於北美館實踐的「協商劇場」如何/是否能結合藝術、科技與公眾參與,給予讀者更豐富的思考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