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的世界
因為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過去女人一直被認為是次於男人的,也就是西蒙‧波娃所謂的「第二性」。
二十世紀末,本書作者著名人類學者費雪主張,女人是第一性,二十一世紀將是女人伸展的舞台。
西蒙‧波娃認為,一個女人之所以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費雪引用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動物行為學和其他生物科學方面的研究證據,證明兩性從出生就不同,女人天生的語言能力、溝通和同理心,使她們適合在傳播、教育、法律、醫藥和管理等領域一展所長,未來將在資訊社會中大放異采。
大腦的構造差異,造成男性擅長階段式思考,女性擅長網路式思考,男性重邏輯,女性講直覺;在辦公室,男性追逐地位,女性追求關係;男性的成功是獨贏,女性的成功是雙贏……過去,金字塔結構的企業肯定的是男性擅長和追求的目標;現在開始,在無疆界的網路時代,女人的專長和價值觀將逐步被肯定。
在企業裡,女人將登上高階,左右決策;在社會上,女人將影響風氣;在價值觀的形成,女人將重新詮釋性、愛情和婚姻關係。
西蒙‧波娃曾經預言:未來有一天,女性將拋棄「第二性」的包袱。如今預言即將成真,不論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不管你的思考和做事方法屬於哪一種類型,你一定要看這本書。身處這個多變的時代,它能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和異性,發揮所長,創造兩性雙贏的新社會。
本書導讀
「很久很久以前--大膽建言
只有一種看事情的觀點,那就是全盤觀照。」
~羅斯金(John Ruskin)
「女人是什麼?」西蒙‧波娃在她一九四九年的名著《第二性》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她認為女人完全是經濟和社會力量的產物。她曾說:「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後天養成的。」
自波娃寫了這句話後,時代已經變了。許多科學證據都顯示,人出生之時,腦部的構造和發展就已經注定他們會以獨特的方式行動,而且在某些基本的層面,兩性並不相同。數百萬年來,兩性從事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巧,隨著日子的累積,天擇的結果,淘汰了劣者,時間也在男女腦部刻畫下微妙的差異。女人天生就是女人。
我有個同卵雙胞胎姊妹,我們在許多方面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卻互異。我們的笑聲、手勢簡直一模一樣,但我是人類學者,而她則是熱氣球駕駛兼畫家。這種體驗讓我深刻地明白父母、師長、朋友、工作和其他種種文化因素,的確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大影響。環境和遺傳永遠是相輔相成,夾纏不清的,不可能有兩個人會一模一樣。
然而男女出生之時,就有可以追溯自非洲祖先的天生傾向和特質。兩性並不相同,各有天賦,都是遙遠過去留傳迄今的活檔案。
不過,波娃的中心思想是正確的。她認同十九世紀的觀點,認為多少世紀以來的農業制度使得女性淪落到社會上的次等地位。
自一九七○年代起,學者認為早在農業社會之前,女性不論在經濟和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力量。古非洲的女性外出蒐集野果蔬菜,把孩子留給親戚照顧,帶晚餐回來。很久很久以前,雙薪家庭本是常態。人類學者認為,當時女性的地位並不亞於男性。
但隨著農業革命,男性挑起經濟重任:整地、栽種、收成。不久他們成了商人、戰士、家長和君主。農業文化中的女性,迄今依然被當成「第二性」。
然而西方社會掀起工業革命之後,強大的經濟力量已經讓女性投身職場,也造成了源遠流長的人類史上最特別的發展:女性重新掌握經濟地位。全球各地的女性如今再度得到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年前她們曾擁有的經濟力量。
她們也在職場中發揮天賦。
因此我大膽提出:在全球女性持續投入職場之際,將會把天賦運用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大幅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商業、性和家庭生活。在某些重要經濟層面,她們甚至會掌控大權,成為第一性。為什麼?因為目前在商業、傳播、教育、法律、醫藥、政府和民間團體的趨勢,全都意謂著明日世界需要女性的心智。
男女有何差別?為什麼會演化出這樣性別的差異?女性的特質又會如何改變世界?
長久以來,女性發展出許多獨特的能力:語言的才能、看人臉色的能力、情感的敏感、將心比心和推己及人、敏銳的感官知覺、耐心、同時做和思考數件事的能力、全盤思考、長期計畫、建立人際關係和談判的才能、照顧關懷的本能,以及合作、達成共識、經由平等團隊領導的傾向等。
男性也有天賦,如對空間關係的掌握與運用、解決複雜機械問題的才能、專心注意的能力,和控制情感的天賦。
這一切全都在數百萬年前,就建構在兩性不同的腦部。
這並不表示兩性是DNA的玩偶。隨著大腦皮質的演化,我們也會思考,會考量各種各樣的可能,做出選擇,學會新技巧,我們常可超越遺傳的本性,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
然而我們也有來自過去的傳承。性別的差異見諸全球各個文化,在同一社會中也一再不停地重現,許多甚至早在嬰兒期就已經出現,和性激素│雄性素和雌激素息息相關,或是可以追溯到特定的基因上。
學者甚至已經了解這些性別的傾向,如何建構在兩性的腦部。懷孕之初,胚胎並無男女之別,直到八週大,才開始有差異。若是男胎,Y染色體就指揮性腺變成睪丸,而這些正在發育的性器官也產生雄性素,再發展出男性生殖器,稍後也會影響到腦部。
若胚胎是女兒,那麼就沒有雄性素的作用,女性生殖腺在第十三週出現,接著是女性的腦部發展。最近學者也認為,X染色體和胚胎的雌激素可能在塑造「女人」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所有的學者都同意,若沒有雄性素在成長的胚胎上作用,就會發育為女兒。
因此,學者常認為女性是有所欠缺的那一性。
我的解讀則不同。「女性」才是主性,第一性。添加化學物質之後,才會變成男性。而生理觀點的第一性也逐漸發展為社會和經濟領域上的第一性。
男女之別並不單純,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複雜的男女特質,沒有任何人是完全男性或完全女性的。人類胚胎的腦部發展緩慢而不均衡,不同的部位會在不同時期受到性激素的影響,而這些激素的濃度不斷改變,可能影響腦部的某些區域,卻完全未觸及另一區域,因此人的性別傾向受到他們在子宮內所承受激素的時機和濃度而不同。
嬰兒出生之後,環境也加入性別塑造的行列。男生用藍色,女生用粉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