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性格》是奧地利哲學家魏寧格的成名作,也是生前發表的唯一著作。魏寧格曾將本書的綱要給著名性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看,但後者拒絕推薦,理由是該書立論缺少實例。《性與性格》於1903年擴充出版後,魏寧格說:「我面臨著三種可能:絞架、自殺,或者連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輝煌。」果真,同年,二十三歲的魏寧格因絕望反響,自殺於維也納貝多芬故居。奇葩之死,使這本書終於揭起空前轟動,被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歐洲。連佛洛伊德後來也不得不承認,魏寧格確實「頗具天才」。
本書以「性別的中間型態」為立論基點,認為現實中不存在絕對意義的男性(M)與女性(W),每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素質的混合,一個人的基本性格取決於兩者的比例及構成方式;同時,男性性素質代表「有」,而女性素質代表「無」。作者亦旁徵博引大量當代哲學、科學思想,其驚世駭俗的見解受到熱烈推崇,也同時招來憎厭女性(misogyny)、反閃米(猶太)主義(anti-Semitism)等罵名,爭議喧騰百年。
《性與性格》究竟是一部天才之作,抑或合理化仇恨的邪說,或許未有定論,但其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女人崛起、男人陰性化、同性戀等現象引起的價值動搖及性焦慮,確有歷史價值。然而,對比當今大談兩性關係的流行書,我們似乎能從中發現相似的論調,相似的焦慮,歷經百年波折未曾消失,這部書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也是反照現在的鏡子。
本書以「性別的中間型態」為立論基點,認為現實中不存在絕對意義的男性(M)與女性(W),每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素質的混合,一個人的基本性格取決於兩者的比例及構成方式;同時,男性性素質代表「有」,而女性素質代表「無」。作者亦旁徵博引大量當代哲學、科學思想,其驚世駭俗的見解受到熱烈推崇,也同時招來憎厭女性(misogyny)、反閃米(猶太)主義(anti-Semitism)等罵名,爭議喧騰百年。
《性與性格》究竟是一部天才之作,抑或合理化仇恨的邪說,或許未有定論,但其反映了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女人崛起、男人陰性化、同性戀等現象引起的價值動搖及性焦慮,確有歷史價值。然而,對比當今大談兩性關係的流行書,我們似乎能從中發現相似的論調,相似的焦慮,歷經百年波折未曾消失,這部書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也是反照現在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