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與社會 | 拾書所

知識份子與社會

$ 391 元 原價 460

知識份子的定義是:以產製觀點為生,但不必為自己產製觀點負直接責任的人,例如媒體、作家、學者及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幕僚、教師、助理等。他們享有特殊的發言地位,通常自認為擁有超人一等的能力或洞見,能夠啟迪政客,引導群眾。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如今日一般,知識份子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能夠發揮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身為公民社會裡不願輕易盲從的成員,我們究竟該要如何看待、比較知識份子提出的觀點?《知識份子與社會》便是以廣泛的角度審查知識份子提出觀點的方式、背後的情境與動機,以此檢視他們的成績單。

今天大家都說得出來醫學、科學為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可是相較於其他行業對社會既巨大又長遠的貢獻,靠產製觀點吃飯的知識份子就遜色了點。要列出知識份子的貢獻有點難(誰能列舉出三項社會學家、解構主義者為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但要舉出這群人從過去到現在搞砸的事,可就容易多了。他們的觀點,曾經為當今的世界:

延長了經濟蕭條(如,美國新政時期)
助長了害命暴政(如,史達林與希特勒)
錯領了社會大眾(如,社會正義論的缺陷)
提出了誇大詮釋(例如基因決定論)
推翻了基本的法律觀念(如,舉證責任的轉換)

此外,他們搞砸過國政,製造出災禍,把校園弄成缺乏言論自由的地方(只能容納符合知識份子主流的意見),還讓國家的勢力干預個人生活領域,又屢次給出錯誤的預測……

因此,全書分從「知識份子與經濟學」、「知識份子與社會觀」、「知識份子與法律」、「知識份子與戰爭」、「知識份子與種族」、「知識份子如何選擇性的呈現事實」等議題,將知識份子提出的「觀點」與實際現象的差異進行比較。作者發現,在許多人為災害的背後──無論是上個世紀兩次大戰之間歐洲獨裁政權的興起、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延長,還是一九八0年代對蘇聯勢力的誤判,甚至是當今校園內缺乏言論自由、只容許知識份子主流意見的情形,背後似乎都有難辭其咎的知識份子。

舉例來說,
    
◎在薪資議題上,知識份子常誤把「真人」和「統計分類級別」弄混,指摘社會讓富人越富,貧者越貧。但從「真人」來看,一個新鮮人的薪資會隨著時間、經驗、工作技能而成長,一個富人的薪水也會變化而掉出富豪榜;至於在「統計分類級別」上,薪水最少的一群人則會永遠存在。
 
→1996年時美國薪資等級在最後20%的人,到了2005年他們的薪資成長了91%
→1996年時美國薪資等級在最前20%的人,到了2005年他們的薪資只成長10%
→同一個時間區段,無論是薪資排名最前1%或最前5%的人,薪資都是衰退的
→1975年薪資等級位於最後20%的人,到了1991年有75%的人薪資躍居前40%
→1975年薪資等級位於最後20%的人,到了1991年有29%的人薪資躍居前20%
→1996年薪資為全體前1%的前1%者(最有錢的人),2005年時有75%的人已跌出榜外
→1992到2000年間,薪資最高的前400人排行榜,有75%的人留榜時間不到一年;87%的人留榜時間不到兩年
 
◎在槍枝管控議題上,知識份子常相信「槍枝管控鬆散,將導致殺人犯罪率增加」,因此美國槍枝管控鬆散,殺人犯罪率自然高。可是統計數字顯示

→巴西、俄羅斯的槍枝管控比美國更嚴格,殺人犯罪率也比美國更高
→德國、比利時、法國不禁槍,殺人犯罪率卻低於禁槍的盧森堡
→墨西哥人民擁槍率低於美國,殺人犯罪率遠高於美國
→20世紀初英國不禁槍,二戰後開始管控槍枝,殺人犯罪率於1963年躍升為20世紀初的2倍
→1960、1970年代美國殺人犯罪率持續竄高,1990年代大幅下降。同一時間區段內,私人擁槍率一直成長
→可見槍枝管制與殺人犯罪率之間沒有關連

《知識份子與社會》用清晰的論述與堅實的證據,提醒我們該如何看待知識份子的觀點,審視他們的言行,看破他們的話術,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符合現實的生活與行事觀點。書中的立論堅定,案例豐富,讀來一目了然又具有高度啟發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