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上) | 拾書所

國家競爭優勢(上)

$ 425 元 原價 500
國家競爭優勢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最近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新著譯成中文後,囑本人寫一篇短序為之介紹。在我閱讀之後,感到很樂意推介這本好書。主要的目的,除了希望大家都能注意波特教授許多啟發性的觀點外,當然也希望透過本書的發行,喚起大家對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切與支持。  如果要推介一本書,既能導引當代學術思潮,又能影響當代政府決策,那麼波特教授這本近六十萬字的「國家競爭優勢」,可以說是一個範例。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作者能提出深度的問題與精闢的見解,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示。我們當然可以不同意其中若干的論點,但卻不能不嚴肅思考他們所提出的結論。  正當我們全國積極推動攀登全球競爭力巔峰的時刻,細讀波特教授這本被譽為「畫時代的巨著」,實在增加了自己許多信心,幫助我們在政府決策過程中,時時刻刻去面對這些大問題: ‧什麼是國家的競爭優勢? ‧什麼才是政府對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應扮演的角色? ‧政府與企業如何攜手,共創「國家競爭優勢」? ‧企業又如何才能追求企業競爭優勢? ‧政府與民間要做哪些努力,才能孕育出一個健康、進取、充滿競爭力的大氣候?  讀罷此書,使我深切感受到,經濟競爭的模式是隨時代而變的。傳統的競爭是靜態的,生產因素是勝負的關鍵:現代的競爭是動態的,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區隔、新的生產流程、新的管理理念,不斷湧現,不僅會改變、甚至逆轉國家與企業的競爭優勢。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了許多年以前同是哈佛教授的史考特博士(Bruce R. Scott)的一些論點。他也是比較美、法及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開發中國家後,提出所謂「比較利益的動態理言」。他認為戰後一些國家(如日本、我國)之所以能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於它們能超越靜態比較利益的觀念,從科技創新、擴大生產規模、積極拓展外銷等方面來突破資源的限制。史考特博士特別以日本為例,日本人了解比較利益可經由技藝、資本及勞動力的提高而創造更新,同時也可透過制度的改革來建設一個適宜經濟成長的環境。  從這些經驗中,我們可以確定:在現代的動態競爭中,最重要者即是厚植國家的、社會的、產業的、與民間的競爭力。  作者在過去十餘年間先後寫過三本有關「競爭優勢」的書。前兩本的焦點是企業,這一本則是國家,這樣的轉變有其深意。作者發現,國家環境對企業競爭成功有關鍵性的影響,它可以是產業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障礙。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關係,正是國家如何刺激產業改善和創新的關係。」費時三年、比較十個國家(美、德、瑞典、瑞士、丹麥、義大利、英、日、南韓、新加坡)產業發展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菱形理論」。他認為有二組因素影響產業的競爭優勢,而且,儘管國際化的潮流洶湧,但決定國家競爭優勢的這些因素,其重  第一組基本因素是── (一)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建設; (二)需求條件; (三)相關與支援產業; (四)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  第二組附加因素是── (一)機會; (二)政府。  對第一組四個因素所構成的菱形關係,波特形容為「國家鑽石體系」(Diamond)。他強調,一個國家不能依靠單一優勢(如廉價勞力)。這種依靠很危險,因為其他落後國家能以更廉價的勞力來取代。此一情況發生時,我們也許可稱之為「靜態失衡」的菱形,無法持續保持優勢。因此,波特指出一國競爭優勢,要厚植於持久的「鑽石關係」上,亦即二組因素要相互發展、配合、刺激、提升(參閱下頁圖A)。這種國家菱形,我們可稱之為「動態發展」的菱形,這才是國家不斷進步的最佳組合。  波特教授在書中又指出國家競爭發展有四個階段: (一)生產因素導向階段; (二)投資導向階段; (三)創新導向階段; (四)富裕導向階段。  要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政府與民間必需要對產業結構、國際行銷、金融體系、科技水準、傳統思考等等,做全面的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本人認為還要做更深一層的思考,也就是在創造、分配財富與價值的過程中,背後發生推動力與持久力的文化道德與價值觀。  英國學者韓頓透納(Charles Hampden-Turner)與荷蘭學者特羅潘納(Alfons Trompenaars)在研究資本主義的文化時曾指出,不同文化孕育不同的文化道德與價值觀,所對應的財富創造與分配方式也因而不同。因此,要了解不同國家採用相同制度的成效,就必須深入了解該國的文化道德與價值觀。這一個觀點值得我們大家深思,也是我們今後應該加以研究的課題。不過,在國家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毫無疑問地,政府應當做一個健康的推動者與勇敢的挑戰者。波特說得很深刻:「今天的世界需要大政治家、大企業家,而非大管家他們。」  按照波特的四個國家競爭發展階段,台灣或許正介於第二個投資導向與第三個創新導向階段之間。而我們在這一時刻推動全國競爭力,正是希望藉由全民的力量,來推動全面的改革,完成國家現代化的目標。不過,波特教授在比較許多國家競爭力消長的趨勢後,特別提出的一個觀點,像是一面鏡子,值得我們警惕。  波特教授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前三個階段,國家競爭力不斷地往上提升,第四個階段則是經濟發展的轉捩點,可能從此走向下坡。進入富裕導向階段後,國內的競爭活動衰退、經營策略由積極轉趨保守、企業再投資意願降低、大企業左右政府保護政策使自己與競爭者隔離。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第一代企業家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習慣在體制內活動的新生代。員工因所得提高,不再熱中工作;勞資之間也為了維持自己既得權利,關係日漸僵化。處於這個階段,人民對他其他領域的興趣遠大於在產業界工作。實用主義的教育觀念逐漸消失,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疏忽  波特說富裕導向階段會使經濟走入衰退的局面,它的問題在於,既有的財富不足以支撐經濟本身的需要。投資人、經理人和人民的企圖心轉變,持續投資的創新行動也已不再,經濟升級步調受挫。此一階段的國家經濟目標也與過去不同,重心放在社會福利的追求上面,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社會福利其實是根植於經濟持續進步的基礎上。我覺得這些具有警惕性的觀察頗有道理。  我們以「提升國家競爭力」作為革新的主軸,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