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優勢(下) | 拾書所

國家競爭優勢(下)

$ 425 元 原價 500
從國家環境看產業競爭力  為什麼有些社會團體、經濟組織或國家能夠做到既進步而又繁榮?打從人類的歷史出現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面向後,這個問題就一直吸引著學者、企業和政府的注意。在不同的領域中──從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到政治學等──大家莫不持續努力研究各種成功和失敗的個案,希望藉此了解決定成敗的關鍵。  近年來,這類研究的焦點轉到了「國家」之上,研究者並有志一同地以「競爭力」(competitiveness)這個名詞進行研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間,由於國際化競爭的程度大為提高,許多國家和企業之間也有重大的勢力消長。政府和企業因此更熱烈地辯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競爭優勢。  過去,我一直對於「國家競爭優勢」這個問題持保留的態度,我的研究主要也是為求能了解企業。對我而言,產業競爭的狀態與競爭策略的相關理論,才是研究的核心。因此,在我早期的研究中,如一九八○的拙作《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主要談的是產業的結構,以及產業間如何選擇最有力的競爭地位。在一九八五年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裡,我提出一個可以了解企業資源與競爭優勢的架構?  當美國雷根總統(Ronald Reagan)任命我為直屬白宮的產業競爭力委員會(Commiss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成員時,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個委員會是由企業家、勞工領袖、學者和前政府官員組成,目的是體檢美國的競爭力。這個委員會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討論美國是否需要「產業政策」,最後從政治角度提出一份考慮周延、能夠平衡各方觀點的研究報告。  我個人在這段期間發現:各界對「競爭力」的定義,根本是各說各話,缺乏共識。對企業而言,競爭力意味著能以一套全球化策略,在國際市場中競爭的能力;許多國會議員則認為,競爭力指的是國家在進出口貿易上平衡的能力;有些經濟學家又有另一套說法,他們強調,較低的單位勞動成本帶動匯率表現,就是競爭力。由於各方對競爭力的認定不同,大家花了不少力氣討論是否有競爭力的問題。最後這個委員會的報告並沒有達成共識,也沒有促成實際行動。對於競爭力的辯論激情,迄今仍沒有消退跡象。  然而,不論我們採用哪一方的競爭力觀點,其實還隱藏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各種詮釋競爭力的原則,無法被普遍地應用,在實際情境中,也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國家和企業的特質雖然很多,卻未曾將它們加以區隔或整合,找出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此外,許多對競爭力的解釋是根據假設而來,和實際競爭之間又隔了一段距離。這也使這些理論不能被大家接受,對實際應用也無所助益。對我而言,要把這些眾說紛紜的觀點,以及自己對跨國企業的研究經驗加以整合,實在是一件困難無比的事。  然而,一些主張以企業策略和政府政策來改善競爭優勢的建議,同樣有它們的缺失。這些建議是以它們所定義的競爭優勢出發,往往各說各話,而且缺乏一貫的系統。從我長期研究、熟悉企業運作的角度觀察,這些建議反而對生產力有害。  我之所以討論這些問題,是因為我逐漸確認,在企業競爭的成功上,國家環境確實扮演了關鍵角色。由於受到法規的優惠,某些國家的企業得以在特定產業上成績輝煌;而有些國家所提的環境似乎比其他國家更能夠刺激產業進步和升級。我相信,由於「國家」這個因素可以凸顯競爭優勢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並加以延續,所以了解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角色,對企業和政府都將有莫大的價值。  本書中,我的重心在於了解:什麼是國家的競爭優勢?對某些產業的發展,國家的助益是如何產生?而自己和企業又是如何應用國家的力量?這套理論的核心是由個別產業的競爭策略中歸納得出,具有普遍原則。這與我過去的作法是相同的。我沒有採用傳統中先界定可以應用在產業上的國家特質,再研究國家表現的作法,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民族特性往往會在特定或專業產業環境中顯現;若單是考量到民族特性,將會放大這些特性對實際競爭的影響力。  儘管以經濟角度了解一個國家如何競爭成功的方法很多,然而在這本書中,我決定選擇一個傳統方式不同的作法。我所根據的是──經濟是由個別產業與其競爭者共同建構起來的。從小汽車、傳真機、會計師事務所、滾珠軸承等個別產業中,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產業成敗。國家會影響到該國企業在這些產業中的成功,而從數以千計個別產業的競爭結果,又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進步能力。要由產業的表現推出整體經濟的表現,基本上,我們必須避開一些思維上的陷阱。不過我相信,應用本書的作法,將豐富我們對一個國家經濟進步因素的了解。  這本書並不是要將競爭抽象化,而是企圖掌握現實競爭中複雜而多元的面向。對我而言,這項研究的挑戰,是如何影響企業行為和經濟進步的諸多因素整合在一起說明。我所獲得的結果也相當複雜,可能無法令喜歡尋求簡單答案的人滿意。然而我相信,簡化的答案往往會把問題內部很多重要部分掩蓋掉。正如每一個單獨的影響之間,彼此會交互作用,同時又與長期的演進改變現象無法分割。  本書所涉及的領域也橫跨好幾個學門。在理論的核心是競爭策略理論,另外也應用到像技術創新理論、經濟地理學、經濟發展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政治學、工業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這種科際整合是以往比較少見的。  這裡也引出一個問題,基本上要從我所設定的主題回溯到與它相關的研究、理論及文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很難整理出學術界發展這個主題的歷史脈絡。不過,本書已盡可能列舉出不少位在各領域進行相似研究的學術界前輩的觀點,以及一些可以相呼應的研究成果。  為了要發展出一個完整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並且將它與實際情況結合,我設計了一個能包含多種形態的國家、並能清楚呈現它們內部產業競爭的研究計畫。我認為,如果研究重點只放在一、二個國家或有限的少數產業上面,我們很容易將一些特例誤認為一般性通則,這是相當危險的。因此我所選擇的十個國家,基本上其特質與經濟形態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對讀者而言,經由這套研究方法和理論下所得到的結果,必能使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