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閱聽人正生活在一個「八卦的年代」(The Tabloid Decade)。八卦新聞文化崩解了硬性與軟性新聞的文化界線,衝擊平面媒體,更催生了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從理論背景與實證研究兩個層次,深入檢視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學術專書,共分十二個章節。理論篇首先分析台灣的電視新聞文化空間在過去十年間如何遷徙演變,重新定義並詮釋了電子媒體的新聞感官主義,接著闡述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理論。實證研究篇則分別以內容方析、文本分析、實驗法、調查法、接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從各面向探索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面貌,以及如何影響閱聽眾對電視新聞內容的接收以及新聞產製過程。本書也跨越國界,呈現新聞感官化的跨國面貌,並釐清新聞競爭、新聞專業程度與新聞感官化之間的關係。
最後,本書討論邁向多媒體時代的新聞感官主義的可能發展。未來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勢必無法以「感官」與「非感官」的二元對立概念產製影音新聞。如何同時了解兩種新聞價值,並不斷在其間拉扯妥協,維繫平衡,考驗新聞專業的存亡,也是新媒體時代工作者的最大挑戰。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從理論背景與實證研究兩個層次,深入檢視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學術專書,共分十二個章節。理論篇首先分析台灣的電視新聞文化空間在過去十年間如何遷徙演變,重新定義並詮釋了電子媒體的新聞感官主義,接著闡述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理論。實證研究篇則分別以內容方析、文本分析、實驗法、調查法、接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從各面向探索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面貌,以及如何影響閱聽眾對電視新聞內容的接收以及新聞產製過程。本書也跨越國界,呈現新聞感官化的跨國面貌,並釐清新聞競爭、新聞專業程度與新聞感官化之間的關係。
最後,本書討論邁向多媒體時代的新聞感官主義的可能發展。未來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勢必無法以「感官」與「非感官」的二元對立概念產製影音新聞。如何同時了解兩種新聞價值,並不斷在其間拉扯妥協,維繫平衡,考驗新聞專業的存亡,也是新媒體時代工作者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