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的條件使然,「秩序」淪為一個可疑的概念、一個聚訟紛紜的議題。秩序是一種看似有其規則與理由的事態,但在現代情境之中,「規則」與「理由」的來源以及根據,卻正好無法訴諸超越性的天、神,無法立足於目的論的歷史進程,也無法仰仗人性、理性、生產力的發展等概念。那麼秩序是否還存在?秩序的支撐力量是否祇是某種權力,或是本身並無意義的自然因果力量,還是某種「自發」的、並無意識與目的可言的運作?總而言之,一種秩序為甚麼具有規範力量、為甚麼是正當的?──凡此種種有關秩序的探討,在近代以及當代思想中構成了很主要的一個特色。
近年來,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的政治思想專題中心規劃以「現代性」為一個研究重點,圍繞著該一主題在歷年召開過數次研討會。2010年4月間,本專題中心以「政治秩序與道德秩序:現代性的規範涵蘊」為主題,邀請來自兩岸三地及日本的同道,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研討會。會後,一部分論文通過學術審查,結集成書出版,是為本書。
在有關秩序的爭論中,一個常在的問題是秩序的一與多,以及由此產生的秩序之間、價值體系之間「不可共量」的問題。今人很難接受某種一元論的秩序觀,但是在多種秩序之間,彼此的關係以及各自的正當性依據要如何分析與論述,而兩種秩序發生衝突時是否有更高的解決理據,使得秩序的問題益形複雜。簡單的多元論很容易滑進相對主義的泥沼,可是追求整合又難免淪為教條式的、某種「宗派化」的秩序觀。為了處理這些問題,陳祖為先生發展了「溫和圓善主義」,錢永祥先生提出了「互為主體的普遍性」,蔡英文先生進一步發展「互動式的普遍主義」;而趙京華、蔡孟翰、潘光哲三位先生,則分別以日本的「超克現代」、東亞固有的政治論述、以及胡適的「民主經驗」觀作為分析的對象,檢討幾種有代表性的思路。
本書的幾篇文章,只能觸及現代性條件之下秩序問題的少數面向與歷史形構,不過這些探討都深入地呈現了問題的某些內容以及其一般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