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展現了作者在後殖民主義和地理學的深厚學術涵養。本書除了延續後殖民研究的優良傳統,還納入她獨特的地理學視角。首先,本書秉持後殖民研究的悠久傳統,所以正文一旁總會引述旅人、學者、政治人物、小說家對同一議題的看法,這表示讀者可以一邊閱讀原始資料,一邊閱讀作者對它們的詮釋。其次,本書也帶入作者獨特的地理學觀點,尤其關切文本在特定地區被轉化成實踐時可能會有什麼改變。台灣脫離日本已超過半百,但台灣仍充滿了「親日」、「哈日」、「媚日」等情結,這剛好印證本書的基本假設:殖民時代的結束並不等於文化的去殖民化。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各別探討「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先是思考歐洲探險時期至今,歐洲知識如何收編各種對其他地方的理解。再來則強調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間的延續性。最後,思考作為一種批判理論式的後殖民主義。探討主題還包括:東方主義、旅人與當地人、權力景觀、新世界秩序與去殖民、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他者與混雜、後殖民主義的未來與發展。為了深入瞭解我們所居住地球的後殖民世界,讀者絕對不能錯過本書深入而有趣的剖析。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各別探討「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先是思考歐洲探險時期至今,歐洲知識如何收編各種對其他地方的理解。再來則強調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間的延續性。最後,思考作為一種批判理論式的後殖民主義。探討主題還包括:東方主義、旅人與當地人、權力景觀、新世界秩序與去殖民、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他者與混雜、後殖民主義的未來與發展。為了深入瞭解我們所居住地球的後殖民世界,讀者絕對不能錯過本書深入而有趣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