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公民教育的核心,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 | 拾書所

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公民教育的核心,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

$ 395 元 原價 500

在幹話充斥的當下,我們更要能洞悉公眾語言
紐約時報執行長、前BBC總裁馬克.湯普森為你剖析:
為何數位革命之後,社會參與的知識與途徑如此充裕,
無知、偏見、疏離、冷漠卻顯得更普遍更強勢?
本書將深刻改變你在公共平台閱讀資訊與意見的方式,不管身處哪個國家皆能與現實有所共鳴



「從柏拉圖、伯里克利,談到川普的崛起與推特的效應,視野遼闊。這本書文采斐然、據理力爭,在欺騙、野蠻、謊言,橫行今日政界的之際,這是眾所期盼的解藥。」
──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者


理性的公共論述才能帶來優質的民主與建全的社會
在網路、自媒體時代,沒有比批判受眾崛起更重要的力量了

在一個二十四小時新聞的年代,我們要如何討論嚴肅的理念?過去的修辭是什麼?將來,它又該有怎樣的面貌?伊斯蘭國家與唐納.川普又有何共通之處?

今天,我們接收了更多的資訊,擁有更多辯論重大課題的機會。但是,政客、媒體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卻充斥著猜忌、疑惑與冷漠。究竟出了什麼事情?

社會愈開放,公眾論述(修辭)愈重要,無論是政策內容與價值的討論、追求正義公平的法庭辯論,或者在公眾領域裡說服他人,都需要客觀理性的被檢視。但我們卻愈來愈不願尋求共同語言,鼓勵價值觀不同的族群相互對話,甚至希望加以箝制,這種負面趨勢源自一股糾集了政治、文化與科技的力量。

政治人物為了擴張政黨勢力及個人私利,媒體為了迎合潮流走出經營困境,公眾語言,尤其是政治語言,在意識形態、民粹主義的操弄,以及數位科技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變得虛矯、混淆與模糊,充斥著謊言與扭曲,論述具備的解釋力量及引領思辨的複雜性遭到犧牲,不再容許岐異存在,尤其當新聞一發生,幾秒鐘內立即充滿回應與意見的回授循環,更壓縮了理性對話的空間。而且當公眾語言面臨「演算法」的持續優化,擁有強大運算能力者,將握有最大的權力。

《紐約時報》執行長,前BBC總裁、Channel 4執行長馬克.湯普森,在2012年秋天赴牛津大學進行一系列探討公共語言、政治與修辭的講座,獲得熱烈回響。本書是這位資深媒體人近身觀察政壇近四十年的所見所聞與所思,他從兩千五百年前細數至今,旁徵博引修辭的重要性,以及歷史人物玩弄公眾語言對國家及個人所帶來的災難與浩劫。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與羅馬政治家老加圖曾提出警告,公眾語言的失靈,將會引來危機。馬克.湯普森也深切的提醒我們:正確的修辭、理性的對話,比睿智的新法令更能穩固脆弱的公眾領域。為了讓批判受眾(critical audience)崛起,建立健全的公民社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民主政治主人,除了拒絕只有一個觀點、沒有事實的透視主義(perspectivism),盡力做一個批判性的現實主義者,更重要的是,把公眾語言放進公民教育的核心,讓修辭成為理性思辨、批判說服的藝術,讓我們有能力辨識公共平台閱讀到的資訊,並客觀理性的表達意見。

「我們的百姓於公於私,對政治都極感興趣。在一般勞工身上,你也會發現他們對於公共政策,不乏真知灼見……不像其他人,我們雅典公民會為我們自己共同決策,至少會設法獲致清晰的理解。我們並不相信辯論會阻擋行動── 反倒是未經充分辯論的施政,窒礙難行。」
──修昔底德(Thucydides),歷史學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