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以「臺灣主體性」之發展與演變為核心主題進行探討:上篇「殖民與戒嚴體制」包含第二章至第五章,探討殖民至戒嚴時期臺灣反抗運動中的主體性發展;下篇「認同與族群關係」包含第六章至第八章,討論近代臺灣族群之認同糾葛中所體現的主體性演變。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以當代思維「為臺朗讀」〈登金陵鳳凰臺〉一詩,架構本書的基本脈絡,探究臺灣從殖民統治到戒嚴時期之主體性確立歷程。「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徵祥瑞,亦具「精英」及「壯烈」的意涵;作者將此詩意喻投射,即便沒有鳳凰來遊,鳳凰「臺」依然長存,並在歷史江河流動中,呈現主體與自我;至於鳳凰臺上之「鳳凰歸向」,兼有主體、客體、外來、本土之別,「臺」字之一語雙關,足堪細細思索。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以當代思維「為臺朗讀」〈登金陵鳳凰臺〉一詩,架構本書的基本脈絡,探究臺灣從殖民統治到戒嚴時期之主體性確立歷程。「鳳凰」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徵祥瑞,亦具「精英」及「壯烈」的意涵;作者將此詩意喻投射,即便沒有鳳凰來遊,鳳凰「臺」依然長存,並在歷史江河流動中,呈現主體與自我;至於鳳凰臺上之「鳳凰歸向」,兼有主體、客體、外來、本土之別,「臺」字之一語雙關,足堪細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