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鋒 | 拾書所

交鋒

$ 300 元 原價 300
與中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許明  牛年伊始,我受邀參加全國青聯組織的「青年志願者扶貧團」赴河南南部山區。對我這樣一個書齋學者來講,切身感受一下中國開放改革的現實進展,遭遇一下生活中湧現出來的各種問題,這正是盼望已久的機會。 初春還是那麼寒冷,南下的火車帶我們一行馳過遼闊的中原。出京門,過邯鄲,下南陽。中原古地,當年金戈鐵馬廝殺的疆場,如今成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腹地,成了中西部發展對比的試驗場所。在這裡,正是當年小平同志率劉鄧大軍數十萬兵馬進行中原逐鹿的主戰場。在本世紀的下半葉,正是小平同志領導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第二次「決戰」──不過,這次他是全局的總指揮。  我們正是,也不過只是這次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決戰中的普通的一員。我們的生命與它相聯,我們的榮辱與它相關,我們的信念被它所溶化,我們的志向被它所感染。 南下的一路上,我想著我們這套書(編注︰今日中國出版社的「中國問題報告」叢書)。在籌劃這套書的時候,我們的目是非常明確的︰回答改革進程中遇到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我們有責任,因為我們是職業理論工作者。十多年中,我們的學者浸潤在這一個個充滿挑戰和誘惑的領域中,思考著,研究著,闡述著,與祖國的現代化進程同呼吸,與小平指引的改革總戰略共命運。 改革十八年了,我們親身經歷了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這場偉大的變革。與前蘇聯的那種敗家子式的「改革」相比,我們作為中國人不禁為自己擁有鄧小平這樣成熟的傑出的領導人感到自豪。鄧小平挽救了社會主義的命運,從文革的災難性後果中挽救了中國。 正如不少作者所論述、所預料的,我在河南南部的縣里與幹部群眾座談中了解到的問題,是那麼迫切地要求有個明確的說法──社會主義巿場經濟是什麼?與西方的區別在哪裡?提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理論是什麼?今天的意識型態戰略要增添什麼新的內容?國有企業效益下滑,它的出路在何方?我們的五百家大企業的總銷售額還不及日本三菱一家,為什麼?下一個世紀,中國還能養活自己嗎?......這些問題,正是日夜困擾著我們的啊!不僅領導者,不僅理論家,而且茶前飯後,在普通老百姓的飯桌上,我們也常常聽到這些問題的議論。因為它們與我 在組稿寫作過程中召開過幾次全體作者的會議。這些作者都是本行業的佼佼者,有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導(編注︰博士導師)、所長、副所長,但大家坐在一起討論這些話題的時候,年無長少,學無先後。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和英明,體會到中國取得今日之發展和成就來之不易。我們要萬分珍惜這一歷史機遇,為小平同志開創的、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所繼承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添磚加瓦,維護它健康地朝前發展。這是我們這群作者的共識。在今日中國的言論空間很大、立場多元的情況下,我們 正是基於這一立場,我們的學者從掌握的大量材料出發,有理有據地敘述了當前改革遇到的關鍵問題,並試圖從解決這些問題的態度出發,提出了種種選擇。我們懷著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的心情,企盼著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我們從自己的研究出發,企圖告訴我們的讀者︰ 中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貢獻; 改革進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新舊體制調整必然會發生衝撞。我們的任務是積極地去解決它、克服它 ,而不是因此消極對待它。  我們要告訴我們的讀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問題的真相是什麼?比如失業問題,它為什麼產生?它在整個改革進程中的輕重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應對的辦法是什麼?學界提供的思路有效性怎樣?從全局上了解一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就不會輕易地情緒化地去對待了。 問題暴露得越徹底,展現得越深刻,說明改革發展越是走向縰深。這給一切實踐者和理論工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和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當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為了解決解放戰爭相持階段的難點問題。道理是一樣的。叢書所描述和展現的諸多問題,個個是難點,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實踐正在進行,實踐還沒有結束。我們作為理論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對這些問題研究、論述,提供解決問題的種種選擇,不僅可供領導者參考,而且也可供廣大群眾了解中國當代的歷史進程,如果可能,也可起到解疑答惑的作用。把前景和希望告訴群眾,把困 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們的責職就是研究社會,特別是研究當代中國。但囿於學科分工,我們一直缺少這樣的機會聚集一堂,從多學科的角度來探討這些問題。現在,今日中國出版社提供了這樣的社會,使我們可以一卌在手,全貌在胸。出這樣的書,實在是好主意,好舉措。 最後,我想說明一點,中國的學者談論中國問題是應盡之職。這部書的作者雖然政治傾向相似,但由於視點不同,知識背景,論及問題的提法可能會有差異,也可能有不妥之處,祈希讀者提出批評。 叢書組稿的時候,正逢我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逝世。一代偉人與世長辭,但他開創的事業將會永存。我想,作為理論工作者,我們儘可能地將前進道路上的問題研究透徹,闡述明白,給老百姓一個「說法」,為各級領導同志的決策提供一種參考──這是最好的紀念吧! 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於北京建內五號  (作者為今日中國出版社主編,本文為原版《交鋒》一書中的〈主編的話〉) 作者簡介  馬立誠  一九四六年生。現任《人民日報》評論員、主任編輯,專業為該報撰寫社論與評論員文章;主要作品有《綠色的深淵》、《墨中三味》、《一詩一畫》等。]  凌志軍  一九五三年生,法學碩士,現任《人民日報》社主任記者、主任編輯。主要著作有《中國農村改革》、《瞬間與歷史》、《歷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國的興起和失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