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生涯中,每當遇到火災,造成人員傷亡,常有媒體朋友問:「高樓火災、住宅火災發生時要如何逃生?」這些問題看起來簡單卻不容易答;尤其無法三言兩語就解釋清楚。原因是這要看火災發生在何種建築物及使用類型、火災當時的火煙範圍及發展狀態、及人們所處情境來作答;人們面對的火災狀況及環境不同,應變及逃生避難方法也不同。
先進國家都市化發展較早,承受火災教訓也較早,現行防火宣導內容有部分來自國外,有部分源自本土,大部分都是正確的,但我從事消防工作多年,參與許多火災搶救,對某些火災中,人們錯誤選擇逃生途徑和方法導致不幸,常感到迷惑。
例如,20年前台北市曾發生過一件公寓火災,它是縱火者趁公寓的公用大門未關,進入梯道下的穿堂,對停放穿堂的機車縱火後逃逸,穿堂立即烈火焚燒,濃煙進入梯道,鄰人見有火災,紛紛喊叫。2樓住戶的男主人見陽台外火光及濃煙,大喊家人快逃,自己先奪門而出,但衝不到地面即被濃煙嗆死。
消防隊到達滅火後,在梯道發現他的屍體,進入各住戶清查,發現死者家中客廳躺了兩名婦女,經搖醒後,發現是死者的媽媽及懷孕的妻子,她們聽到發生火災,看到火光後嚇得腿軟,昏厥倒地,幸虧火滅得快,未燒到屋內,僅有煙進入,不過煙都往上飄,他們躺在地面倒沒吸到煙,安然脫險。
現行防火宣導逃生避難最基本的內容有:「火災時應盡快從樓梯逃生至地面。若無法向下逃生,則可向上逃生至屋頂平台」等語,就這段內容前半段來說,上述公寓失火,2樓男主人確是見到火光,盡快從梯道逃生,為何卻在梯道罹難?他的母親、太太聽到火災後,癱倒在地,無力逃生卻安然脫險,這如何解釋呢?
就前述宣導內容後半段來說,1989年高雄市九龍大廈地下室卡拉OK被縱火,火並未燒上地面各層商家、住戶,濃煙卻逐漸灌滿梯道,待消防人員撲滅火災,在梯道近頂樓處發現堆疊19具屍體,原來是通往屋頂的門被養鴿人家上鎖,他們被困住,受濃煙侵襲,失去生命。火災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誠屬悲痛,但納悶的是這些罹難者都是發現火災後,「盡快且循梯道向上,欲逃至屋頂平台」;相對的,有22名各樓層居民後經消防隊雲梯車自陽台救出,或火滅後進入住戶救出。換言之,「逃生的罹難,未逃者獲救」,這又如何解釋?
再如,2003年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大樓火災,1樓住戶夫妻吵架,太太淋松香油自焚,延燒整排機車,該集合住宅有86戶,火僅波及少數門打開的住戶(逃出時未關門),煙都灌進這些住宅,最後造成13人死亡、72人受傷,事後調查,死亡者多係急著想從梯道往下或往上逃生,被煙嗆致死;或開門查看時,迎面濃煙進入,他們未立即關門,被煙侵害;而許多住戶閉門關窗待救(不讓煙進來),都安全脫險。這讓我們思索另一個問題,為何火災時梯道已經有煙,而民眾還是急著進入逃生,且衝進死亡陷阱。是不是受防火宣導的影響?因為防火宣導內容有:「在煙區逃生,接近地面及樓梯梯階還有空氣,故可以用濕毛巾掩鼻、低姿或倒退爬行下樓梯」等語,是否這些觀念讓民眾誤認在有火煙的樓梯還是可以逃生?
在高樓火災案例方面,如台北市時代大飯店火災、台中市名聲大樓火災、嘉義市嘉年華大樓火災等,都有人跳樓,按一般常識,人不是鐵打的,自高樓跳下必然粉身碎骨,無法存活,可是這些人又為何非跳不可呢?依推測,必然是受煙侵襲(跳樓者幾乎都不是被火焰燃燒所逼,而是受煙所逼),呼吸困難,痛苦掙扎,不知是否因此感到生不如死,選擇一了百了?又是否有人心想煙比火快到,現在煙已經進來了,火早晚要燒上來,長痛不如短痛?火災中逃生者面對情境是否無從解套,只有跳樓一途?這也是吾人值得思考的方向。
火災是一種突發對人們有危險性、傷害性的事故,人的一生可能有幸一輩子都碰不到,也有人在生命歷程中會遭遇到,面對實際火災、高溫、火焰、濃煙情境,人們往往會緊張、恐懼、反應失常,不知所措,尤以熟睡中突然被驚醒時更強烈,因此火災應變及逃生避難是否能冷靜、理性,適當的選擇,便值得深入探討。
2000年台北市士林格致路學生租屋火災,早上8時許,13號房學生以吹風機烤棉被(本人去上學)引起火災,最後造成兩位發現及逃生較晚的學生罹難。最早發現火災的是8號房學生,聞到有煙味起身查看,見13號房起火冒煙,當時他的反應並不是喊叫警示其他仍在宿舍的學生,也不是打電話報案119,卻是打電話給房東後,步行至附近派出所報案,這位大學生面對火災應變是否不合常理,難以解釋,然而事實卻如此發生。
這是否與人們面對危險、緊急事故、心裡緊張、恐懼驚慌,反應失常有關?(8號房學生可能是危急狀態下的失常,如果他一發現火災就大聲喊叫「失火了」,並逐房敲門警示,是否可以挽救兩名室友寶貴的生命)。13號房學生則是不負責任的無知,如果他遵照用電安全規則,怎麼可以用吹風機烤棉被,且人離去,導致火災間接造成兩名大學生的不幸。
從上述火災案例及問題例舉中,可知火災應變及逃生避難是複雜及未受重視的領域,國內外文獻少有這方面系統化的研究,原因可能是:j受限於無法向火災罹難者進行調查了解;k消防預防業務人員不參與火災現場工作,搶救人員只重滅火與救人;l火災調查業務人員只管調查起火原因; m防火宣導人員拿既定宣導資料宣導,數十年如一日。
鑑於住宅火災時有發生,亦屢見民眾因錯誤選擇應變方式及逃生避難,造成個人或家庭不幸,去年乃邀金宏弟一起探討,因他現為防火宣導、逃生避難專家,常在電台、機關、學校講授;每遇火災,他亦利用公餘,至現場了解並訪問逃生生還者(有些是逃生罹難者家人或同伴),並提供一些寶貴的火災後對逃生避難實地訪查的資料。特別是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台北市白雪大旅社火災,他實地進行災後訪談記載(詳見本書第一篇第1章),印證過去的火災逃生避難觀念,的確存在一些令人深感疑惑的問題。
我們經多次意見交換與討論,從20餘次火災案例歸納中,驚人的發現一些無法以常理解釋的應變與避難行為,且不斷地在不同火災中反覆出現,例如發現火災,忘記喊叫警示眾人;發現火災,想到的是接水滅火,忘了警示眾人逃生;及不顧一切往有煙梯道逃生等。
此外,並檢討了現行防火宣導內容,發現有:應變方法教導過於籠統、未對火煙分別解析、未針對建築物型態及用途差異解析、未教導民眾辨別危急程度、及有部分錯誤及待修正之處等缺點,均經本書舉例提出,供消防單位改進參考。
另為期民眾面對火災,於危急緊張、恐懼慌亂情緒下,如何能冷靜思考應變方式與抉擇逃生避難方法,乃研創簡易的「狀況判斷」模式,提供民眾學習及應用,並以危機管理而非危機處理之角度,提出防火安全建議,希望有助民眾居家、工作、進出公共場所面對火災時,能適當因應,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本書分六篇,第一篇為實際火災案例解析(側重火災當時應變及逃生避難經過)、第二篇台灣地區火災統計、火災造成傷亡原因及防火宣導概要,第三篇為火災燃燒知識,第四篇為火災與建築物關係及消防安全設備簡介,第五篇為從火災案例中歸納民眾於火災中的避難行為,及對宣導內容探討;第六篇為作者提出火災應變及逃生避難模式解說,以及案例應用。
為配合文字說明,本書另請台北縣火調課小隊長許智凱繪製火場平面3D立體剖面圖,使火場清晰重現,一目了然,特誌謝意。
本書編撰中,11月15日驚見媒體報導,上海市靜安區一棟28層公寓大樓發生火災,造成58人死亡、70餘人受傷,災情重大,媒體競相報導,成為各方關心注目的焦點,吾人對火災死難者感到遺憾,對進入火場英勇救難的消防弟兄感到敬佩以外,由於這是住宅火災中傷亡慘重的個案,火災應變與逃生避難亦與本書論述有關,乃綜合媒體報導,歸納這場大火的原因。
據了解,起火原因是上海市靜安區指定該大樓為環保節能拉皮試點,即在大樓外牆加貼保溫層,保溫層由聚胺脂、泡棉等高度易燃材料裝修,為進行施工,需搭鷹架(大陸稱腳手架),鷹架外有塑膠尼龍護網,以防物料掉落傷人;鷹架鐵管間有竹片板供施工人員站行,這些均係易燃物。
據推測可能是工人於1號樓10樓電焊施工,火花濺散引燃聚胺脂、泡棉,並波及竹片板、尼龍護網等,由點而面循牆面向周邊、向上、向下(火花濺落)蔓延,形成整片立面火牆,並因風力、風向、輻射熱引燃相鄰同樣有尼龍護網的牆面火牆,更燒破住戶窗戶玻璃,蔓延進入室內,並引燃家具、窗簾、沙發、地毯、床褥等。
另一方面,室內燃燒及外牆聚胺脂、泡棉、尼龍網等燃燒,產生具毒性的黑煙進入住戶內,換言之,這是立面牆外火流幾乎同時侵入室內,造成多個樓層,多處住戶同時燃燒,與一般住宅火災單一住戶起火燃燒有所不同,這也是為何造成消防搶救困難及導致重大傷亡的原因。
就應變逃生避難而言,這場火災是由牆外侵入室內燃燒,火災初期梯道不致有煙,循梯道逃生是安全的,故居家住戶若能循本書所建議,平時具備防火意識,建立先期偵知、預警機能(如裝置獨立型偵煙器),火災時冷靜思考,快速決策逃生避難途徑及方法,不但可因應一般住宅大樓火災、型態,亦可因應此一外牆侵入式火災,減少不必要的悲劇發生。(詳見本書附錄5「上海公寓大樓火災之省思」。)
趙鋼
99年12 月1 日
先進國家都市化發展較早,承受火災教訓也較早,現行防火宣導內容有部分來自國外,有部分源自本土,大部分都是正確的,但我從事消防工作多年,參與許多火災搶救,對某些火災中,人們錯誤選擇逃生途徑和方法導致不幸,常感到迷惑。
例如,20年前台北市曾發生過一件公寓火災,它是縱火者趁公寓的公用大門未關,進入梯道下的穿堂,對停放穿堂的機車縱火後逃逸,穿堂立即烈火焚燒,濃煙進入梯道,鄰人見有火災,紛紛喊叫。2樓住戶的男主人見陽台外火光及濃煙,大喊家人快逃,自己先奪門而出,但衝不到地面即被濃煙嗆死。
消防隊到達滅火後,在梯道發現他的屍體,進入各住戶清查,發現死者家中客廳躺了兩名婦女,經搖醒後,發現是死者的媽媽及懷孕的妻子,她們聽到發生火災,看到火光後嚇得腿軟,昏厥倒地,幸虧火滅得快,未燒到屋內,僅有煙進入,不過煙都往上飄,他們躺在地面倒沒吸到煙,安然脫險。
現行防火宣導逃生避難最基本的內容有:「火災時應盡快從樓梯逃生至地面。若無法向下逃生,則可向上逃生至屋頂平台」等語,就這段內容前半段來說,上述公寓失火,2樓男主人確是見到火光,盡快從梯道逃生,為何卻在梯道罹難?他的母親、太太聽到火災後,癱倒在地,無力逃生卻安然脫險,這如何解釋呢?
就前述宣導內容後半段來說,1989年高雄市九龍大廈地下室卡拉OK被縱火,火並未燒上地面各層商家、住戶,濃煙卻逐漸灌滿梯道,待消防人員撲滅火災,在梯道近頂樓處發現堆疊19具屍體,原來是通往屋頂的門被養鴿人家上鎖,他們被困住,受濃煙侵襲,失去生命。火災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誠屬悲痛,但納悶的是這些罹難者都是發現火災後,「盡快且循梯道向上,欲逃至屋頂平台」;相對的,有22名各樓層居民後經消防隊雲梯車自陽台救出,或火滅後進入住戶救出。換言之,「逃生的罹難,未逃者獲救」,這又如何解釋?
再如,2003年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大樓火災,1樓住戶夫妻吵架,太太淋松香油自焚,延燒整排機車,該集合住宅有86戶,火僅波及少數門打開的住戶(逃出時未關門),煙都灌進這些住宅,最後造成13人死亡、72人受傷,事後調查,死亡者多係急著想從梯道往下或往上逃生,被煙嗆致死;或開門查看時,迎面濃煙進入,他們未立即關門,被煙侵害;而許多住戶閉門關窗待救(不讓煙進來),都安全脫險。這讓我們思索另一個問題,為何火災時梯道已經有煙,而民眾還是急著進入逃生,且衝進死亡陷阱。是不是受防火宣導的影響?因為防火宣導內容有:「在煙區逃生,接近地面及樓梯梯階還有空氣,故可以用濕毛巾掩鼻、低姿或倒退爬行下樓梯」等語,是否這些觀念讓民眾誤認在有火煙的樓梯還是可以逃生?
在高樓火災案例方面,如台北市時代大飯店火災、台中市名聲大樓火災、嘉義市嘉年華大樓火災等,都有人跳樓,按一般常識,人不是鐵打的,自高樓跳下必然粉身碎骨,無法存活,可是這些人又為何非跳不可呢?依推測,必然是受煙侵襲(跳樓者幾乎都不是被火焰燃燒所逼,而是受煙所逼),呼吸困難,痛苦掙扎,不知是否因此感到生不如死,選擇一了百了?又是否有人心想煙比火快到,現在煙已經進來了,火早晚要燒上來,長痛不如短痛?火災中逃生者面對情境是否無從解套,只有跳樓一途?這也是吾人值得思考的方向。
火災是一種突發對人們有危險性、傷害性的事故,人的一生可能有幸一輩子都碰不到,也有人在生命歷程中會遭遇到,面對實際火災、高溫、火焰、濃煙情境,人們往往會緊張、恐懼、反應失常,不知所措,尤以熟睡中突然被驚醒時更強烈,因此火災應變及逃生避難是否能冷靜、理性,適當的選擇,便值得深入探討。
2000年台北市士林格致路學生租屋火災,早上8時許,13號房學生以吹風機烤棉被(本人去上學)引起火災,最後造成兩位發現及逃生較晚的學生罹難。最早發現火災的是8號房學生,聞到有煙味起身查看,見13號房起火冒煙,當時他的反應並不是喊叫警示其他仍在宿舍的學生,也不是打電話報案119,卻是打電話給房東後,步行至附近派出所報案,這位大學生面對火災應變是否不合常理,難以解釋,然而事實卻如此發生。
這是否與人們面對危險、緊急事故、心裡緊張、恐懼驚慌,反應失常有關?(8號房學生可能是危急狀態下的失常,如果他一發現火災就大聲喊叫「失火了」,並逐房敲門警示,是否可以挽救兩名室友寶貴的生命)。13號房學生則是不負責任的無知,如果他遵照用電安全規則,怎麼可以用吹風機烤棉被,且人離去,導致火災間接造成兩名大學生的不幸。
從上述火災案例及問題例舉中,可知火災應變及逃生避難是複雜及未受重視的領域,國內外文獻少有這方面系統化的研究,原因可能是:j受限於無法向火災罹難者進行調查了解;k消防預防業務人員不參與火災現場工作,搶救人員只重滅火與救人;l火災調查業務人員只管調查起火原因; m防火宣導人員拿既定宣導資料宣導,數十年如一日。
鑑於住宅火災時有發生,亦屢見民眾因錯誤選擇應變方式及逃生避難,造成個人或家庭不幸,去年乃邀金宏弟一起探討,因他現為防火宣導、逃生避難專家,常在電台、機關、學校講授;每遇火災,他亦利用公餘,至現場了解並訪問逃生生還者(有些是逃生罹難者家人或同伴),並提供一些寶貴的火災後對逃生避難實地訪查的資料。特別是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火災、台北市白雪大旅社火災,他實地進行災後訪談記載(詳見本書第一篇第1章),印證過去的火災逃生避難觀念,的確存在一些令人深感疑惑的問題。
我們經多次意見交換與討論,從20餘次火災案例歸納中,驚人的發現一些無法以常理解釋的應變與避難行為,且不斷地在不同火災中反覆出現,例如發現火災,忘記喊叫警示眾人;發現火災,想到的是接水滅火,忘了警示眾人逃生;及不顧一切往有煙梯道逃生等。
此外,並檢討了現行防火宣導內容,發現有:應變方法教導過於籠統、未對火煙分別解析、未針對建築物型態及用途差異解析、未教導民眾辨別危急程度、及有部分錯誤及待修正之處等缺點,均經本書舉例提出,供消防單位改進參考。
另為期民眾面對火災,於危急緊張、恐懼慌亂情緒下,如何能冷靜思考應變方式與抉擇逃生避難方法,乃研創簡易的「狀況判斷」模式,提供民眾學習及應用,並以危機管理而非危機處理之角度,提出防火安全建議,希望有助民眾居家、工作、進出公共場所面對火災時,能適當因應,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本書分六篇,第一篇為實際火災案例解析(側重火災當時應變及逃生避難經過)、第二篇台灣地區火災統計、火災造成傷亡原因及防火宣導概要,第三篇為火災燃燒知識,第四篇為火災與建築物關係及消防安全設備簡介,第五篇為從火災案例中歸納民眾於火災中的避難行為,及對宣導內容探討;第六篇為作者提出火災應變及逃生避難模式解說,以及案例應用。
為配合文字說明,本書另請台北縣火調課小隊長許智凱繪製火場平面3D立體剖面圖,使火場清晰重現,一目了然,特誌謝意。
本書編撰中,11月15日驚見媒體報導,上海市靜安區一棟28層公寓大樓發生火災,造成58人死亡、70餘人受傷,災情重大,媒體競相報導,成為各方關心注目的焦點,吾人對火災死難者感到遺憾,對進入火場英勇救難的消防弟兄感到敬佩以外,由於這是住宅火災中傷亡慘重的個案,火災應變與逃生避難亦與本書論述有關,乃綜合媒體報導,歸納這場大火的原因。
據了解,起火原因是上海市靜安區指定該大樓為環保節能拉皮試點,即在大樓外牆加貼保溫層,保溫層由聚胺脂、泡棉等高度易燃材料裝修,為進行施工,需搭鷹架(大陸稱腳手架),鷹架外有塑膠尼龍護網,以防物料掉落傷人;鷹架鐵管間有竹片板供施工人員站行,這些均係易燃物。
據推測可能是工人於1號樓10樓電焊施工,火花濺散引燃聚胺脂、泡棉,並波及竹片板、尼龍護網等,由點而面循牆面向周邊、向上、向下(火花濺落)蔓延,形成整片立面火牆,並因風力、風向、輻射熱引燃相鄰同樣有尼龍護網的牆面火牆,更燒破住戶窗戶玻璃,蔓延進入室內,並引燃家具、窗簾、沙發、地毯、床褥等。
另一方面,室內燃燒及外牆聚胺脂、泡棉、尼龍網等燃燒,產生具毒性的黑煙進入住戶內,換言之,這是立面牆外火流幾乎同時侵入室內,造成多個樓層,多處住戶同時燃燒,與一般住宅火災單一住戶起火燃燒有所不同,這也是為何造成消防搶救困難及導致重大傷亡的原因。
就應變逃生避難而言,這場火災是由牆外侵入室內燃燒,火災初期梯道不致有煙,循梯道逃生是安全的,故居家住戶若能循本書所建議,平時具備防火意識,建立先期偵知、預警機能(如裝置獨立型偵煙器),火災時冷靜思考,快速決策逃生避難途徑及方法,不但可因應一般住宅大樓火災、型態,亦可因應此一外牆侵入式火災,減少不必要的悲劇發生。(詳見本書附錄5「上海公寓大樓火災之省思」。)
趙鋼
99年12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