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艾琳達,1963年隨美軍顧問團退休的父親來台,1966年台北美國學校第一名畢業,1966~67年就讀台大歷史學系一年級,1973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畢業,1975年美國史坦福大學人類學碩士,1977年受聘於養國洛克斐勒福特基金會,調查台灣女工生活。加入在日本大阪設立的台灣人權維護委員會。1978年施明德因出《第四國會芻議》一書,隨時可能被捕,艾琳達因目擊中壢事件,並負責向國外報導,惟恐被驅逐出境,因而公証結婚,結為「革命夫妻」。擔任黨外助選團英文祕書……直到1995年,因抗議施明德的外交策略,訴請離婚。
民主運動省思
艾琳達,1979年美麗島事件中曾為台灣政治犯人權問題而奔走,成為國民黨頭號的國際敵人。大審期間,她的前夫施明德於法庭上公開標榜台灣獨立,引發台灣社會劇烈的政治震盪。
在美麗島民主運動期間,施明德對於台灣人民的潛能和歷史走向表現出一種直覺的判斷力,也決心要把這種潛能引導之一股前進的力量,在反戒嚴抗爭中組織群眾、發動正面對抗的貢獻,將永遠記錄,施明德比其餘那些律師或政治學者出身的美麗島領導人,更具有一股特殊的魅力。他不僅能夠在知性上啟發民眾,更能夠把認知化為具體行動。
這本書是艾琳達近二十年來的心得與分析成果,反映了台灣民主運動的路線掙扎,以及批評了黑金掛勾的政治遊戲,並且她也觀察記錄了台灣社會,從離鄉背井的小女工,記錄到揮霍浪費製造垃圾的暴發戶。包含了艾琳達希望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的提醒與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