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 | 拾書所

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

$ 378 元 原價 420
導讀

中華民國政府(國府)遷臺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六十年來與國府關係最密切的國家無疑是美國,只是冷戰高峰期美國對臺灣的政策在冷戰研究中長期不被重視,冷戰史學者們多聚焦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互動,臺灣只是在此關懷下的附屬議題。但一九八九年大陸天安門事件與一九九○年代臺灣的民主化等發展,讓對中國失望的學者,開始注意到「另一個中國」──臺灣。加上兩岸關係的張力對東亞地區穩定的影響的因素,因此過去二十年來的兩岸關係,以及美國在此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開始吸引許多觀察家、評論家、國際關係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多半著作都是針對特定時間、特定問題的研究,例如美國對臺軍售問題與美中雙方為此的爭辯衝突,以及美臺之間的各種協商等,都是關懷的焦點。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長卜睿哲(Richard C. Bush)二○○五年的專書Untying the Knot(中譯本為卜睿哲,《臺灣的未來》,臺北:遠流出版社,二○一○年,亦為本書譯者林添貴所譯),即是以參與者的角度,討論了一九九○年代兩岸關係癥結的作品。但到目前為止,有關美國對臺政策歷史演變的著作並不多。

本書作者唐耐心是近二十年來頗受矚目的美國中國政策專家,她在一九八○年代後期曾服務於國務院中國科與美國駐北京大使館,近幾年更曾任美國情報總署(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主管,長期執教於華府喬治城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的訓練加上外交實務經驗,讓她比多數外交史學家更深刻理解美國外交思維與運作模式。除了經常參與美國智庫與兩岸領導人的溝通外,她也是多方媒體請益的對象,更是與兩岸三地相關學術與政策會議長期的參與者。她在一九九四年出版了美臺關係的第一本專書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Uncertain Friendship(中譯本為唐耐心,《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臺北縣:新新聞文化,1995年)討論了1945到1992年間美國與臺灣的外交、軍事、政治、社會與文化關係,2005年再編輯了Dangerous Strait: the U.S.-Taiwan-China Crisis 一書,討論臺灣民主化、美國對臺政策與臺灣的軍事、經濟、獨立等問題。

本書是唐耐心第二部有關美臺關係的「通史」,討論雙方從1949後一甲子的政治與安全關係。與《不確定的友情》不同之處,為本書略去社會文化與經濟部份,將重點從感嘆美國對臺灣的影響有限,轉變為探討雙方政軍互動的癥結。本書除前言、結論外,共分十四章。第一章背景部分濃縮了作者舊作的論點,書的主體則是一九六九年尼克森政府開啟與中共關係正常化進程,以及之後福特、卡特、雷根、布希、柯林頓與小布希政府對臺政策的起伏,略為涉及與中國的互動。作者開宗明義指出:美臺關係最大的問題是雙方缺乏「互信」,導致臺灣海峽成為當今美國所面對「最危險的挑戰」──因為臺海地區是全球唯一可能使美國與另一核武大國發生衝突的地方。

作者指出美國對臺政策最大的特點是:歷任總統與其核心幕僚們對國際事務的主要關懷都不是亞洲,對亞洲的關懷重點也不是臺灣,更顧不到「臺灣人民」的感受。尼克森與季辛吉在打開與中國交往之門時固然如此、甚至不惜犧牲臺灣利益;繼任者也莫不如此,如卡特政府到與中共建交前都沒有具體保護臺灣的計劃。其次,臺灣方面預期會較友善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旦當選上任後卻更傷害臺灣的利益。例如尼克森在副總統任內以反共、堅定支持中華民國著稱,一旦進入白宮,卻開始推展與中共關係正常化,認為臺灣可以隨意犧牲(第二章);雷根在競選時宣稱蘇聯與中共都是邪惡帝國、當選後要恢復與臺北的正式關係,上任後卻發表了限制對臺軍售的八一七公報,也選擇犧牲臺灣換取中國支持對抗蘇聯(第八、九章)等。反倒是上任前對臺灣不友善者,上任之後卻意外好轉,例如甘乃迪(第一章)。第三,華府認定臺灣依賴美國,故對臺決策常未諮詢臺北,逕自採取自利的行動,不給國府足夠的反應時間,有時甚至連個「糖衣」都不裹。作者認為:這樣的模式不但給華府找了不少麻煩,也增加臺北的疑懼;而這個問題在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各階段尤其明顯。

至於臺灣方面,作者最大的批評是:作為一個受援的弱國,國府卻常透過操控美國制度,讓華府採取對自己不利的政策。作者早先的著作中,就已經嚴厲批判蔣介石對美國政策的操控;她在本書中再度指出,蔣無法超越自己的政策規劃,瞭解其與美國國家利益的一致或相違之處,讓美國採取了不實際的中國政策(第一章)。後來舉出的重大案例則是蔣經國在華府內部安排間諜以破壞中美建交(第五章),以及李登輝透過大規模的運作取得前往康乃爾訪問的簽證,造成1996年的臺海危機與中國和美國的衝突,嚴重降低美中臺三方的互信(第十二章)。其次,她指出臺灣的民主化是斷交之後吸引華府決策者與其他美國人重新注意臺灣,因而增加軍事和政治互動的原因;沒想到民主臺灣比獨裁時更複雜(第十章),李登輝濫用民主(第十三章);陳水扁則缺乏外交經驗,加上臺獨狂熱者逐漸激化他的言論,讓美臺與兩岸關係更加困難。作者認為臺灣內部的混亂讓其難以拓展國際空間、對世局的變動做出合理的調適,以及有效運用自己的優勢(第十四章),因此增加了美臺間相互的疑懼與海峽衝突的可能性。

作者在結論中指出:當前日益強大的中國擁有前所未有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華府卻認為美臺關係肇禍的可能性增高,因此對美臺關係的熱情也下降。錯估情勢、錯誤行動或者只是壞運氣都可能讓美、中、臺陷入三方都想避免的衝突;美國不能犧牲臺灣,故對解決問題有政治與道德義務。她因此建議:美、臺總統直接會談溝通,同時向中國強調官方立場不改變,藉以重建彼此的信心,消弭衝突的可能。

本書充分利用官方檔案與豐富的研究成果,還有作者歷經20多年親自訪問121位參與決策者的記錄,以及自身經驗所累積的判斷力,用流暢的文字敘述了美臺政治軍事關係中各種重大問題的脈絡;即便行文中交錯敘述三方立場,也不會讓讀者有混淆的感覺。尤其令讀者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簡短、生動的描述了近二十多年來美方各層決策和執行者的性格、偏執與彼此的衝突。作者對同時期臺灣要人的性格也有類似描述,只可惜較不深入。

在《不確定的友情》之後,本書再度成為美臺關係「通史」的指標性著作,無論是否同意此書的觀點或解決問題的建議,將來相關的研究恐怕都必須參閱此書。唐耐心從美國學者的觀點出發,自言寫作的目標之一是釐清雙方關係進展的歷程,作為美國決策者的參考,希望可以消泯美臺間的互不信賴,減少臺海爆發衝突的可能。但對臺灣的讀者與決策者而言,此書對於瞭解過去六十年來美國對臺的決策主要思維,以及美、中、臺三方的互動,也有很大的幫助。筆者更期許的是:臺灣的研究者們也能依據自己的資料與觀點,寫出美臺(以及與中國)互動的「通史性」著作,讓三方(與全球)從對過去經驗的充分瞭解中,擷取避免衝突、增加合作與促進和諧的方法。畢竟,生活在臺灣的人,絕對不會希望臺灣海峽真如本書作者所描述的,是「危險的海峽」。

張淑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