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 拾書所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 360 元 原價 360
本書作者有「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智慧財產權思想家」之稱(《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語),亦經常被視為文化環境主義者(cultural environmentalist)的領袖。此書中,他關注的焦點在於「科技與法律繞著『創意』所創造的環境」──不只是「市場權力集中化」,還有「因法律的實際影響範圍出現巨大變化而導致的權力集中化」。

我們的文化是從「自由文化」(free culture)的傳統中產生。藉由賦予智慧財產權,自由文化直接支持並保護創作者和創新者。但自由文化也間接限制了這些智慧財產權所轄範圍,從而盡量保證後繼的創作者和創新者能擁有自由、不受過去所控制。但法律正在改變,此變化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化產生方式,眼看「許可文化」(Permission Culture)──亦即創作者只有在取得擁有權力者或過去的創作者的許可,才能進行創作──有取代「自由文化」的態勢。作者的目的,便是在呼籲眾人捍衛一個在「無政府」和「控制」之間取得平衡的自由文化。

書中作者旁徵博引諸多發明(柯達相機、新興媒體、校園網路,甚至電影、唱片工業等等)的簡史及發明問世時的法律環境,引導讀者審思「若當時的法律規定並非如此,該發明的命運會怎麼樣?現今的人們又會蒙受什麼樣的損失?」進而檢視「自由文化」傳統轉變為「許可文化」的軌跡。作者告訴大家,自由文化就像自由市場一樣,充滿了財產/財產權,而且不是(像許多反對人士以為的那樣)所有東西都免費──自由文化並不會令藝術家得不到報酬,它的「自由」毋寧是在確保後來的創意得以發揮、也在確保智慧財產能為更多人享有。

【本書特色】
《誰綁架了文化創意》以趣味且重要的角度,檢視媒體產業和新興科技兩者冷戰的過往歷史和未來發展。──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網景(Netscape)共同創辦人

網際網路固然早已引發關於「智慧財產」的激烈辯論,但這本立論清晰尖銳且具挑戰性的書,更將辯論帶上另一個層次。──《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作者 勞倫斯‧雷席格專為中文版 重新撰寫序文
譯者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律組副教授劉靜怡 導讀
政大新聞系系主任馮建三、中研院資訊所莊庭瑞推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