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單還原了歷史,更重要的是,本書以新鮮深刻、饒富趣味的筆法彰顯歷史發展的過程!
史景遷先生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他也是一位非常能抓的著讀者心的說故事高手,這從他經常為《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書評專欄寫作就看得出來。正因為這等能力,他也嫻熟地掌握住西方人研究中國文史的脈動。而在《追尋現代中國》這本綜論的大著裡,他總在最適當的地方採用或批判一九八九年以前已經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議題與觀點。而他更令人欽佩之處,則是有清楚的史識,所以他能由一個焦點透視一連串的變化。此外,史景遷先生也擅長於由個別歷史人物作為焦點,上下左右,論述其時代的變化及諸於文化與社會因素交織為一時風流人物,他曾經描述康熙、洪秀全、毛澤東的生平,及其出現的背景、因素。在他的筆下,有宏觀的歷史大框架、歷史人物的行為與性格,於是歷史是活生生的人生,而不是乾燥的排比史事。在本書中,他描寫歷史人物的性格,也往往從細節見到性格,於是這些人物不是平面的面譜,而是有笑有淚的活人。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在他的筆端復活了。所以在閱讀本書時不但饒富趣味,一方面可以分享史景遷先生多年的心得,一方面也可以迅速掌握西方「近現代中國研究」的學術史。
一部英國史詩般的鉅著;一份畢生研究中華文化與中國歷史的西方情人獻禮與期望 …
近來在世界史學研究的領域中又掀起一陣恢復撰寫敘事史的風潮,應為敘事史除了在歷史發展上有一定的必要性之外,敘事史更兼具了閱讀的價值與樂趣,而這部《追尋現代中國》便是這樣的一部你可以躺在搖椅上、泡杯咖啡,再三回味的歷史鉅著。而且在作者「客觀的」、「人性的」歷史追尋中,更能引發讀者的深思。從晚明到現代,綜觀四百年,遠較一般近代史從清末鴉片戰爭開始的更早,依循中國傳統的「一治一亂」的循環史規,從近代史「亂」的局面從而追尋「治」但未果的過程,可以看出史景遷先生不僅將中國作為研究的課題,他也對中國一往情深,有耽憂、更有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