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角落巡禮(共5冊) | 拾書所

台灣歷史角落巡禮(共5冊)

$ 1,199 元 原價 1,199

台灣園林宅第巡禮:透視台灣歷史脈動,觀看歷代望族風華
宅第代表家族和土地之間的變遷與發展,
更是台灣開發史的鮮活見證與記錄!
 

《台灣園林宅第巡禮》全書展現出台灣先民開拓史,藉由觀賞認識這些老宅第,瞭解先民們開墾的艱辛以及一部部的家族興衰史。介紹台灣古厝的書籍何其多,然多以建築為著眼點。但房子不是死的,它是和人有強烈互動而出現的產物,代表的是家族和土地之間的變遷、發展歷史。

 
《台灣園林宅第巡禮》介紹台灣重要園林:板橋林本源宅邸(林家花園)、霧峰林家和夢蝶園,宅第部分則介紹全台各地至今尚可得見的優美建築,包括摘星山莊、筱雲山莊、夢蝶園、德聚棠、佳冬蕭宅、忠實第、鹿港八郊、益源大厝、餘三館、團員堂、萬選居、神岡大夫第、清水楊宅、開台進士第、問禮堂、黎照堂與潘宅、信好第、金廣福天水堂、李騰芳古厝、范姜五宅、義方居、林安泰古厝、大龍峒老師府、蘆洲李宅、深坑黃宅、吳沙大厝、開蘭進士第等著名園林與宅第共二十九處,就其建築之美、歷史背景與創建者之家族發展背景一一細說。跳脫傳統對建築的描繪方式,切進人文的感動,深具內涵。

 
《台灣園林宅第巡禮》由南往北所列宅第園林,加以述說其歷史背景,列大環境年表及記家族大事,使該建物產生的時代背景浮現,置家族史於其中,使與歷史同步,詳述創建者生平,建築格局、建材、所藏歷史文物及意涵,逐項條理列述,宅第風華躍然紙上。
 
本書所列宅第園林,皆為地方開發史之地標建物之碩存者,鑑於其創建者皆為望族,其建物與主人身份相關,自然其格局、用材俱相應的。且宅主之素養,亦深切的影響建物的意象與內涵;又當時的社會治安與建築的防禦功能相應;族籍別亦影響其造型。本書中都逐一詳述解釋,堪稱難能可貴。
 
冀望本書能為各界愛讀,攜此巡禮各重點名宅園林,作為深度回溯台灣史引道之用。---洪敏麟
 
精采內容,精心製作
 
●圖文並茂:豐富、珍貴的園林及宅第地圖、老照片,在文字之外傳達出更多園林與宅第的歷史背景及宅地興建資訊。
 
●深入淺出:作者累積多年的台灣園林及宅第研究,用淺顯的筆觸及文字,敘述台灣各地重要的名門家族及宅第的背後故事。
 
●特別附錄:全書引介之園林與宅第列表。
 
台灣老街歷史漫步:台灣的記憶,台灣的歷史
老街,是台灣的記憶,也是台灣的歷史
 
老街,是保留先人開墾歷史的最佳見證。漫步在古老優美得街道上,除了可以眼觀典雅的建築,心靈更得以和雋永的歷史交會,享受當今台灣難得的古意盎然。
 
雖然台灣的老街道在迅速改變的環境中逐漸消失,但只要把握還來得及欣賞的每一刻、跨出第一步,就能與老街相遇。
 
《台灣老街歷史漫步》讓您可以輕鬆臥遊於書卷當中的老街道,也讓您可以帶著它走出去,深切體驗這塊美麗的土地。
 
本書深入介紹台灣50條經典老街,諸如基隆崁仔頂;台北—迪化街、大稻埕、汐止、三峽、鶯歌、坪林、深坑、石碇、淡水、新莊……;桃園大溪;新竹湖口;台中梧棲;彰化鹿港;嘉義奮起湖;台南—安平、新化;高雄—旗山、橋頭;屏東東港;宜蘭頭城;澎湖馬公;金門—模範街……帶領讀者用去觀照一條老街的形成,走訪老街的身世,飽覽老街的風貌,品嚐在地的特產美食,體驗當地的生活習俗,更引領讀者採取親近老街、尊重老街的態度,重新體會老街的千萬風情。
 
台灣老火車站巡禮:當初送你離鄉的火車站,如今還在嗎?
消失的、懷舊的台灣老火車站身影,
是許多人烙印心底的童年記憶,
車站與旅人,隱藏了多少的溫馨故事……
 
多在十九世紀,鐵路車站是一個國家文明發達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也是城市的重要地標與門戶。例如日本東京的火車站在皇宮的正前方,中國北京的火車站在正陽門邊。當時歐洲的印象派畫家們常以火車站為創作題材,他們特別喜愛表現蒸氣機火車頭冒出來的黑煙與水氣。火車不但是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紳士淑女交際應酬的地方。台灣早年中南部的年輕人到台北讀書或闖天下,多利用火車北上;入伍當兵的少年也在火車站揮別親友到營區報到;更有許多通學族與通勤族每天與火車為伍。
 
台灣火車站類型多,且歷史悠久,
極具史料價值及欣賞趣味
 
十九世紀後期在中國發生了洋務運動,主張「師夷之技以制夷」,台灣在劉銘傳倡導之下,完成了中國最早的三條鐵路之一。從基隆經台北到新竹,穿越隧道,渡過大橋,是台灣文明進展的里程碑。
 
從劉銘傳時期到日據時期,甚至到近年,台灣鐵路車站形式多樣,結構與造型各異其趣,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機能需求與審美觀,具有建築演變史的欣賞與研究價值。劉銘傳所建的火車站屬於草創階段,簡單平房即足應用。日本人所建的車站取法西方古典風格,最重要的車站如基隆、台北、新竹及台中等,皆採西洋文藝復興式建築,屋頂高聳,凸出塔樓,成為城市裡最明顯的標誌。
 
至一九三○年代以後,多為鋼筋水泥主體,構造普通,火車站建築風格為之一變,如嘉義、台南,都採現代主義的形式。而一九四○年之後,又演變為東方復古的帝國冠帽式建築,如高雄火車站。回顧起來,日據時期的火車站形貌較為多樣,設計者花費較多的功夫在細部裝飾上。
 
深入淺出的建築美學報導,
生動、紮實的鐵道旅行指引
 
《台灣老火車站巡禮》內容紮實,每座火車站都經過田野調查,描述極為生動。每條鐵道線路的沿革與變遷,以及車站的歷史背景,皆有清楚的交待。尤其是對於建築物細部裝飾與設計風格,配合許多圖片作詳盡說明,我認為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報導書。透過這本書,可以全面地了解台灣老火車站的發展過程,不同時代建築式樣不同,構造不同,外觀表情亦不同。搭乘火車旅遊台灣各地,有如逛歷史建築博物館,這本書將是最好的旅行指南。---李乾朗
 
精采內容,精心製作
•    為數可觀的珍貴老照片,引領您進入縱貫全台老火車站的歷史世界。
•    由北到南,由鐵道主幹到深入內地的支線,為您地毯式環島介紹。
•    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李乾朗推薦,全書製作嚴謹卻通俗易讀。
 
台灣民俗藝陣大觀:熱鬧滾滾的台灣行動劇場
熱鬧滾滾的台灣行動劇場,
民間豐富生命力的象徵!
 
台灣民間每當神明遶境出巡、進香割火或喪葬典禮,都會聘請各種民俗藝陣參與遊行,藝陣不僅增添祭典儀式的熱鬧氣氛,也使民俗技藝得以保存,雖然遶境進香的主角是神明,但吸引民眾「看鬧熱」的焦點卻是藝陣的表演,廟會活動提供民俗藝陣表演的機會,而藝陣表演也提升了廟會的藝術性,因此遶境、進香不僅是宗教祭典同時也是民間藝術活動。台灣的文化中心其實不在縣政府,而在民間廟宇;寺廟建築、雕刻、彩繪、書畫是常態的藝術展覽,而廟埕就是演藝廳;弦歌不綴的野台戲演出是社區的藝術節,而沿街機動式表演的民俗藝陣就是台灣式的「行動劇場」。
 
民俗藝陣包含「藝閣」 與「陣頭」兩大類,藝閣原稱「詩意閣」,是根據詩詞、神話、民間故事情節,將故事中人物、場景裝置於平閣或車上,藉由人扛或車輛移動作展示,至今大都演變成為電動燈車。陣頭則是以「落地掃」型式沿街作定點演出,其情節單純、表演時間短暫,且妝扮、樂器、音樂曲調也較簡易。
 
台灣藝陣大都屬於業餘組織,成員多由社區民眾組成,平時各有工作,在廟會或應邀出陣前夕才集中訓練。早期的藝陣都附屬於角頭廟宇,為神明駕前樂隊或技藝團;藝陣的組成既是為了當地的廟會遊行表演需要,而廟宇也負責藝陣的訓練及運作。藝陣成員是社區子弟也是信徒,社區青年參與社區陣頭,不但有宗教信仰作基礎,加入陣頭可以作休閒娛樂或習藝練武,而且更是參與地方公務、服務鄉里的具體表現,因此出陣時並沒有酬勞,頂多由廟方或頭家、爐主贈送一條毛巾一包香煙致謝,出陣後宴請成員聚餐而已。台灣的藝陣雖然大都是非專業團隊,但卻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它的表演形態簡單卻是民眾自創的藝術型式,藝陣種類繁多則象徵民間豐富的生命力。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