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到1945年,戰火遍及四大洲,參戰多達數十國,
死亡人數高達7000萬,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這場戰爭
是如何形塑我們對恐懼的想像、對自由的渴求,以及如何改變了人類的未來
二戰史權威、赫塞爾-提爾曼歷史圖書獎得主最新力作
《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姊妹作品
安東尼.畢佛、詹姆斯.霍蘭德等諸多二戰學者 一致推薦
Amazon 4.2分、Goodreads 4.2分、豆瓣讀書9.0分 讀者高分評價
【內容簡介】
《恐懼與自由》是《二次大戰後的野蠻歐陸》的姊妹作品,本書利用二十五位大人物、小人物的生命故事,描繪一個在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上都面臨巨變的世界。
一九四五年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共造成七千萬人死亡、數億人流離失所,精神上和財產上的損失則無法估計。這場戰爭為世界帶來的變化,既是毀滅性的,也是建設性的。戰後,人類在焦土上構思著新秩序、新格局、新未來,試著將自由的理念、烏托邦般的想望、永世和平的企盼,傳達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但理想總是不敵現實,不管是資本主義與共場主義的扞格,還是國族與國族、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齟齬,意識形態上的對立終究無法使眾人團結一心,追求自由的同時卻也播下了恐懼的種子。恐懼與自由,是創造戰後世界最重要的兩股力量。
恐懼,甫因為兩顆原子彈而結束大戰的世界,卻深陷美蘇兩國劍拔弩張的冷戰局勢,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人們都相信,下一回的大戰將超出文明社會所能承受的限度,甚至超出人類可否持續存在的限度。人們都知道,下一場全球戰爭恐怕會導致實際上的末日,而非象徵上的末日。
自由,戰後世界各地的人們急於從納粹主義、史達林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等各種壓迫力量解放出來,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甚至提出四大自由的未來願景:人人都應擁有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但全然地擁抱自由卻也意味著完全的責任,人類總在「渴求自由」與「逃避自由」間擺盪著,至今依舊如此。
二戰雖已結束七十餘年,但留下來的爭議與遺產,仍在持續影響著全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