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 拾書所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 490 元 原價 620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冷戰的書,這就是那一本書。」

首部以全球為視角、最完整的冷戰通史
美國歷史學界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得主、冷戰史權威文安立集大成之作
以宏大的時間跨度、寬闊的空間視野、睿智獨到的分析
對21世紀以來冷戰研究新方法、新領域的全面概括


冷戰的起點,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塑造了現今的地緣政治格局;
它是當今全球衝突的歷史源起,也是世界紛爭的燃點。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
但它的影響力卻從未終結,至今仍牽動著世界的每個角落
這場全球意識形態對抗,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也將決定明天的未來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會客室」Podcast 主持人)專文導讀

過去,我們傾向於將冷戰視為一場有界限的衝突:美國和蘇聯之兩強相爭,脫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燼之中,隨著蘇聯垮臺而戲劇性地結束。但在這部重要的新著當中,美國班克洛夫特獎得主文安立主張,冷戰必須從全球意識形態衝突的角度來理解,可追本溯源至十九世紀,並在世界各地產生持續的影響。

文安立於本書提出一個新視角:在上個世紀,強權競逐和意識形態鬥爭改變了全球每個角落。冷戰也許始於歐洲的邊緣,但它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產生了最深的反響,幾乎所有群體都不得不選邊站。這些選擇繼續定義著世界各地的經濟和制度。

冷戰攸關美國勢力的崛起及鞏固,但又不僅止於此。冷戰也是關於蘇式共產主義的潰敗,以及在歐洲的民主共識的形式透過歐盟建制化的過程。在中國,冷戰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在拉丁美洲,冷戰意味著沿著冷戰的意識形態分界線益趨兩極化的發展

今天,許多地區都深受肇因於這個時期的環境威脅、社會分裂、族裔衝突之苦。意識形態影響了中國、俄羅斯、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經被發軔於冷戰的那種單靠動武來解決問題之信念所摧毀。

本書的廣度驚人,富於灼見,就地理空間與時間歷程兩方面拓展了我們對冷戰的理解,提供了一部今日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新歷史,引人入勝。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