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下 | 拾書所

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 1926-1945)下

$ 406 元 原價 580
一個生於台北、長於蘇澳的日本女子,
三代世居台灣,十五歲前過著殖民地生活。
台灣是她的故鄉,也是他鄉。
眼見有台灣經驗的日本女性逐漸凋零,
她懷志二十年,研究十年,
從明治、大正到昭和,
以百萬字記錄殖民地的生活百態。
透過她的眼睛,異文化中的日本女人
輝映著多樣卻樸實的庶民風采。

中日戰爭前後,內、台人之間的一元化逐漸成形。全島實施國語(日語)普及運動。昭和十五年適逢皇紀二六○○年,推動新體制運動,全面皇民化。許多女子團體的成立宗旨皆建立在愛國意識形態之上,發展家庭國防、固守後方。

在台灣生活的日本女性,命運都遭受歷史洪流的波及。正如作者竹中信子所言:「女性在昭和時代歷經經濟恐慌、戰爭、疏散、戰敗、遣返回國,遵從『天皇』的指示,以智慧與努力響應戰局。尤其在慌亂的戰爭年代,她們只管以『皇民女性』的身分犧牲自我、協助並服從。」日本殖民台灣的最後階段,少不了一幀一幀堅忍的女性身影。

女作家?口(示)零子
在台日本女作家中,(示)零子是唯一不迎合時局的。她認為皇民化的本質是要台灣人成為日本人的奴隸;以一個在台日本女性來說,這相當難得。她敏銳的洞察力,應歸功於母親的教育方式,像幼年遇到有人行乞,母親總是堅持讓她親手把錢交給對方。

「一郡一女校」
台灣各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升,社會也有了鼓勵向學的經濟能力和熱忱。放暑假的女學生,不只熱中於過去的夏日登山、海濱夏令營、網球、游泳等活動,學校也積極舉辦增進體能、強調皇民意識的合宿訓練,並前往軍隊從事奉仕活動。

女性進入男性職場
因為男性被徵召上戰場,女子勞動力大增,進入男性工作領域。個別女性的面孔雖然模糊,但群體發揮的戰力不容小覷。然而戰爭帶來不少扭曲、偏頗的現象──竟然有即將臨盆的婦女帶著生產所需物品,進入礦坑工作。

道路‧教堂‧慰安婦
「進駐外地時,英國人會開闢道路,法國人會蓋教堂,日本人則是設立日本料理店並帶女人進來。」日本軍隊慰安婦的進駐分三階段:「日本女性」、「朝鮮與台灣等殖民地女性」及「當地女性」,不僅「價格」不同,按服務對象的軍隊階級,民族也不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