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心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 | 拾書所

中東心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

$ 378 元 原價 420

全球最新:獨家2018年繁體中文版序言
權威分析:普立茲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五年訪查報告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年度好書入選

世界最大石油產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
全球最後一個絕對君主專制大國,
沙烏地阿拉伯的轉型十字路口!

僵化保守的伊斯蘭教派、腐敗無能的王族、
消極認命的民心、缺乏團結的國家意識……
人民看不到希望,改革勢在必行!

★每年高達2000多億美元的石油收入,但有40%的民眾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紹德王朝7000名王族成員、35大家族,牢牢掌控所有政治大權。
★假保護之名,宗教法規剝奪了女性開車、運動、就業的基本權利。
★政府財政收入85-90%靠石油,私人企業毫無競爭力。
★號稱伊斯蘭聖地的守護者,但上千億的軍購案之後,仍仰賴美國的保護。

紹德王朝垂垂老矣,三代接班危機重重。
沙烏地阿拉伯將何去何從?
是否改革?誰能領導改革?
改革能帶來民主自由,還是會觸發更激烈的革命?

在阿拉伯之春橫掃中東各國之際,力行絕對君主專制的沙烏地阿拉伯卻仍然聞風不動。這個伊斯蘭世界最保守、排外的國度、恐怖主義的重要發源地,境內有將近40%的年輕男子失業,女性則近乎完全被剝奪工作機會,人民完全沒有選舉、言論、結社的政治自由。儘管王室富甲天下,但多數老百姓過的第三世界的生活水準。這樣的封建專制為什麼至今仍能持續下去?紹德王朝的統治還能持續多久?沙國百姓如果不想挺身反抗,他們要的是什麼?

豪斯女士在《中東心臟》中想要撥開纏繞在沙烏地王國這個木乃伊身上一層層的傳統和宗教,探索這個社會如何運作、沙烏地人如何思考和生活、以及這個王國會如何發展下去。她於1984年就以採訪約旦國王胡笙取得普立茲獎殊榮,從2006年開始,她耗費長達五年的時間重返沙國,針對各色人物進行採訪,包括乞丐和王公、保守的穆斯林教士和現代化改革派、年輕人和老年人、女人和男人,提供外界對於這個國家相當深入的理解。由於作者是女性,有機會採訪到陌生男性無法採訪的沙國婦女,並走進沙國人民家庭之中。作者流暢地結合了與沙國人民的生活對話以及她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偶而穿插歷史懸案、聳動新聞、或民間的掌故軼事,使得本書成為一本非常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作品。

《中東心臟》語重心長地指出,紹德王室在1932年建國之後,就一直採取分化與收買的策略,針對國內各個勢力分別拉攏,順服則扶植,忤逆則擊破,不提供健全的經濟與社會政策,也不培育全面的國家認同,更遑論基本人權與參政權的保障。在專制王權背後是伊斯蘭神權的加持。藉由瓦哈比派保守教義的力挺,紹德家族不僅得以凝聚跨部落的認同,更成功灌輸人民「女人順服男人、男人順服阿拉」的思想。宗教學者「烏理瑪」與宗教警察「穆塔瓦」名為維持伊斯蘭社會的純淨,實為紹德家族的統治工具,經常為了政治目的反覆扭曲教義。然而,操弄宗教實為玩火自焚,一方面激發自由派改革的呼聲,也招致虔敬的保守派的撻伐。

沙國石油產量占全球的25%,每年為沙國帶來兩千億美元的收入。然而,這筆「黑金」對沙國彷彿飲鴆止渴。得來輕易的財富被紹德王室用來安撫失業與對政治不滿的人民,但習慣政府救濟的民眾因此不思進取,政府的肆意揮霍更排擠了民間發展產業競爭力的機會。隨著國際油價在2008年開始下跌,以及各國積極開發替代能源,石油占國內GDP六成的沙國經濟前景堪慮。

儘管表面平靜無波,但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早已潰爛,改革勢在必行。然而,統治沙國的紹德王朝第二代平均年齡已高達八十多歲。不僅老邁多病,更遠離民意。能否順利交班第三代成為改革是否可能的關鍵。然而,繼承危機卻更是一觸即發的未爆彈。2017年六月,年僅32歲的薩爾曼王子獲選為王儲,隨即展開雷厲風行的改革。他能否在擺平王室暗中角力的同時改造這個君主專制大國,成為牽動全球政治秩序的新聞焦點。

針對台灣的繁體中文版,豪斯女士特別另外撰寫了6000多字的序言補充2015年後的最新變化,使本書稱得上全球最新、最權威的沙國介紹。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