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巴勒斯坦烽硝萬里,
美國當代猶太學異議分子馬克.艾里斯,超越大屠殺及受難者角色的觀點,
別有識見地省思猶太認同與以巴衝突複雜難解的文化脈絡。
.一個關乎報復、寬恕、正義與道德的問題。
超越主流媒體政治分析,開啟猶太人意義命題新視野,更揭櫫以色列好戰本質。
.知名文化評論家愛德華.薩依德、諾姆.杭士基推薦!
「身為猶太人,我們是否已經成為一個壓迫他人的民族?我們是否已經忘卻自己一再努力宣揚的大屠殺教訓?難道我們日以繼夜用武裝直昇機、火箭威嚇甚至攻擊巴勒斯坦城鎮,為的是給後代子孫建立榜樣?」——本書作者馬克.艾里斯
在全世界懷著驚恐目睹以巴對峙引爆的各種衝突之際,本書作者馬克.艾里斯以其猶太裔美籍學者的身分,別有識見地深入探討此一猶太認同的危機時刻。
他提出猶太人唯有勇於面對軍事化的以色列及美國猶太領導階層視而未見的問題,才能創造出以巴未來的和平願景。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猶太學異議分子,受到猶太道德傳統與大屠殺結束後的猶太生命矛盾影響至深且鉅,並在面對日益具有侵略性的以色列提出各種要求時,設法挽救猶太道德傳統。他指出:「每一個文化與傳統的消失,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減損,有時候去哀悼已消失的文化傳統比去著手打造一個新的更容易。」
「在我們曾經繼承的那個猶太歷史已經死亡的今天,猶太人喜歡在猶太會堂和公眾場所哀悼死者,就像只有透過留在過去,猶太人才有辦法肯定人生。一個死亡與摧毀的循環只要一被經歷過,它就會自動運轉,直到哀悼本身成為一種生活而後已。」
今天大部分的猶太人,正是以這樣的態度在生活,正是以被迫害者的身分對巴勒斯坦人進行迫害。在以美國為主的強勢媒體主導下,許多人並不知道以色列不斷在擴張,以及慢性阻斷巴人生機的事實。知名文化評論家愛德華.薩依德為此多年在國際間奔走呼號,但他所代表的畢竟是他自己的族人。
本書所難能可貴的是,馬克.艾里斯以猶太知識分子的身分,超越媒體慣於提供的政治分析,延伸及於精神發展的本質,檢視個人在大屠殺落幕未幾猶存的震撼中,試圖為猶太生命的未來樹立典範,不但超越大屠殺及將猶太人定位為受難者或加害者的觀點,也為當今身為猶太人的意義命題開啟了新的視野。
許多具備良知的猶太知識分子(如第一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Judah Magnes、知名聖經學家與神學家Martin Buber、政治與人類學家Hannah Arendt等),皆認為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將導致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而讓阿拉伯人無家可歸,等於是讓猶太人在整個歷史裡無家可歸的狀況重演。他們主張兩民族共存,成立一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同組成的聯邦國家。一位猶太受難者後裔也說:「雖然吃過種種苦,我們仍然得堅持正義。只有正義而非報復才是出路,大屠殺的教訓是暴力的循環必須予以終止,沒有別的出路。」
本書代表許多具備自覺的猶太知識分子的思維,帶領讀者走出直線思考,跳脫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自由。持續多年的以巴烽火,至今追求和平無蹤,更值得我們深深反思。
※舊版書名:遠離煙硝
美國當代猶太學異議分子馬克.艾里斯,超越大屠殺及受難者角色的觀點,
別有識見地省思猶太認同與以巴衝突複雜難解的文化脈絡。
.一個關乎報復、寬恕、正義與道德的問題。
超越主流媒體政治分析,開啟猶太人意義命題新視野,更揭櫫以色列好戰本質。
.知名文化評論家愛德華.薩依德、諾姆.杭士基推薦!
「身為猶太人,我們是否已經成為一個壓迫他人的民族?我們是否已經忘卻自己一再努力宣揚的大屠殺教訓?難道我們日以繼夜用武裝直昇機、火箭威嚇甚至攻擊巴勒斯坦城鎮,為的是給後代子孫建立榜樣?」——本書作者馬克.艾里斯
在全世界懷著驚恐目睹以巴對峙引爆的各種衝突之際,本書作者馬克.艾里斯以其猶太裔美籍學者的身分,別有識見地深入探討此一猶太認同的危機時刻。
他提出猶太人唯有勇於面對軍事化的以色列及美國猶太領導階層視而未見的問題,才能創造出以巴未來的和平願景。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猶太學異議分子,受到猶太道德傳統與大屠殺結束後的猶太生命矛盾影響至深且鉅,並在面對日益具有侵略性的以色列提出各種要求時,設法挽救猶太道德傳統。他指出:「每一個文化與傳統的消失,對人類來說都是一種減損,有時候去哀悼已消失的文化傳統比去著手打造一個新的更容易。」
「在我們曾經繼承的那個猶太歷史已經死亡的今天,猶太人喜歡在猶太會堂和公眾場所哀悼死者,就像只有透過留在過去,猶太人才有辦法肯定人生。一個死亡與摧毀的循環只要一被經歷過,它就會自動運轉,直到哀悼本身成為一種生活而後已。」
今天大部分的猶太人,正是以這樣的態度在生活,正是以被迫害者的身分對巴勒斯坦人進行迫害。在以美國為主的強勢媒體主導下,許多人並不知道以色列不斷在擴張,以及慢性阻斷巴人生機的事實。知名文化評論家愛德華.薩依德為此多年在國際間奔走呼號,但他所代表的畢竟是他自己的族人。
本書所難能可貴的是,馬克.艾里斯以猶太知識分子的身分,超越媒體慣於提供的政治分析,延伸及於精神發展的本質,檢視個人在大屠殺落幕未幾猶存的震撼中,試圖為猶太生命的未來樹立典範,不但超越大屠殺及將猶太人定位為受難者或加害者的觀點,也為當今身為猶太人的意義命題開啟了新的視野。
許多具備良知的猶太知識分子(如第一任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Judah Magnes、知名聖經學家與神學家Martin Buber、政治與人類學家Hannah Arendt等),皆認為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將導致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流離失所,而讓阿拉伯人無家可歸,等於是讓猶太人在整個歷史裡無家可歸的狀況重演。他們主張兩民族共存,成立一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共同組成的聯邦國家。一位猶太受難者後裔也說:「雖然吃過種種苦,我們仍然得堅持正義。只有正義而非報復才是出路,大屠殺的教訓是暴力的循環必須予以終止,沒有別的出路。」
本書代表許多具備自覺的猶太知識分子的思維,帶領讀者走出直線思考,跳脫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自由。持續多年的以巴烽火,至今追求和平無蹤,更值得我們深深反思。
※舊版書名:遠離煙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