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的陰影 | 拾書所

鷹的陰影

$ 252 元 原價 280
身處在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人很少思考外面的世界。他們總是試圖按自己的意志控制世界格局。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的高層智囊與知識精英們開始反思美國的全球戰略作者馬克.赫茲加德,收集了來自15個國家人們對美國的看法,這些人表達出了對美國複雜的感情------既讓人著迷,又讓人痛恨。

馬克揭露了大量既令人振奮又讓人震撼的美國高層內幕它讓美國人與外國人以同樣的”全球”眼光來審視美國。

【搶先閱讀】

需要一面鏡子看看我們的側面

美國,那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地方。這個國家火藥味十足,雖然這算不上最精闢的分析,但是它正確的概括了世界上許多人對美國的總體看法。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富人還是窮人,外國人都害怕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儘管他們被這個國家耀眼的財富攪得眼花繚亂。

也許對一部分美國人來說,這種觀點使他們感到震驚。我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莊重與勤勞的民族,這個民族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過上好日子,所以我們願意做出額外的貢獻,來幫助這個世界。我們為自由和繁榮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了解為什麼其他國家的人也想過與我們一樣的生活。

正如我們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很久以前所建議的那樣,我們儘量「避免與外界糾纏,但是必要時我們將不惜使用武力來抵抗不公平,為了我們自己和他人,從而達到保護世界和平的目的。我們也像其他任何民族的人一樣,有自身的缺點,然而我們堅信,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裡。」

我猜想,馬爾科姆‧亞當斯會同意這樣的評價,而且,不止是他一人持有這種觀點。二十多年來,我在三十多個國家裡旅遊與生活過,我與許多人交談,他們都對美國和美國人評價很高。當然,我也遇見過許多批評美國的人。事實上,同一個人,在讚揚美國的同時也批評美國的不在少數。我聽到一些人非常嚴厲的批評美國,然而這些人的內心深處還是非常羨慕我們的國家。

在美國遭受恐怖襲擊之前,我就已經開始著手寫這本書了,「九‧一一」事件前後,我沒有間斷我的旅遊和採訪活動。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是針對兩類認識不同、卻又相互關聯的讀者的。對我的美國同胞來說,我希望能夠提供某種遊記形式的報告:「世界上其他人就是這樣看待我們的。」

對於非美國讀者來說,我希望解釋一下,為什麼美國以及它的人民當今是處於這種狀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在一夜之間突出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國的看法,從而使得我的這些目標更具緊迫感,因為它變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九‧一一」事件也使得這個主題變得更加複雜化,它使美國人對於任何批評他們國家的坦率言論都變得異常敏感。

「九‧一一」事件可怕的爆炸和兇險的火災發生,至今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在那次事件中,紐約、華盛頓和賓夕法尼亞死亡了三千多人。這是治癒創傷的一年,是清理物資和準備反擊的一年。美國人是否準備好要洗耳恭聽外國人對於我們自己的看法呢?其主旨遠比我們媒體渲染的「為什麼他們仇恨美國」的戰爭輿論要複雜得多,而且,也有趣得多。外國人對於美國的看法不一定總是正確的,相反,還差得遠呢!

但是,他們不是被激怒的狂熱的教徒,也不是嫉妒我們的錢,更不是痛恨我們的權力。當然,也不能被解釋為一時的心血來潮,像權威評論家和政客們所提倡的那樣,用大規模的武力攻擊來代替誠懇的自我檢查。大多數外國人非常成熟,他們既看到了美國好的一面,也看到了其不好的一面。假如我們願意,我們美國人可以從他們的觀念裡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那麼,如何看待美國呢?外國人所持的觀點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美國人自己所無法看見的一個側面。假如美國人需要在適當的時候了解這類觀點,那麼現在是最佳時機。「九‧一一」突發的恐怖事件,迫使我們不得不以新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祖國,尤其是要聽取世界上其他國家人們的觀點。奧薩馬‧賓‧拉登和塔利班並不代表國際上的普遍觀點,他們對美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仇恨,在世界上非常少見。

美國人不應該吸取錯誤的教訓,更不能因為「九‧一一」慘案而染上民族復仇情緒,使我們視而不見這一個顯然的事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民,由於長期以來的多種因素,對我們的國家累積了許多怨氣,然而他們的抱怨常常是有道理的。實際上,一些最尖銳的批評是針對布希政府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拒絕加入國際刑事法庭等。

這些批評,正是來自那些與美國攜手並肩反對恐怖主義的領袖們。他們是著名的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德國總理格哈特‧施羅德和法國總統雅克‧席哈克。

對外國人來說,前面批評美國,後面又讚揚美國,這種做法並不矛盾。事實上,正是美國的這種辯證的品質,才使得它具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我為了寫這本書而周遊世界,從二○○一年五月開始,至同年十一月結束,在歐洲、中東、非洲和亞洲的十一個國家裡,做了短暫的停留。

在長期的旅行中,我有幸通過廣泛的資訊交流,收集到了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對美國的看法。我接觸了許多久經世故的商人和政治領袖,樂觀向上的青少年,懂多種語言的知識分子,目不識丁的農民、工人和家庭主婦,新聞記者和很多將要成為海外移民的人。我時常強烈的感受到:無論是英才還是平民,他們對美國的態度既羨慕又心神不安,既嫉妒又驚恐,為之著迷卻又蔑視它。

如果美國人想戰勝「九‧一一」的悲劇,想了解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所處的位置,我們必須面對世人對我們留下的這種複雜的印象──不管是好,是壞,都很重要。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