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就是挑戰
前年仲夏的一個晚上,一群「天下文化」的朋友來看作者-劉其偉,希望他寫一本回憶錄。作者認為,一個平平凡凡的教書人,怎會被人選作寫回憶錄的對象?細聽了她們一番話,才知道要寫的不是豐功偉績,而是作者為生存挑戰的故事。
作者今年已八十五歲了,早年讀的是電機工程,自從踱出校門,就靠這門幹活了三十多年。抗戰時被派至中國西南和緬甸擔任軍中技術員。抗戰結束,立刻調來台灣參加戰後發電廠修復,以及美國軍援的軍事工程事務。
台灣在四、五十年代,工程師的待遇是微薄的。可是天無絕人之路,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美軍登陸金蘭灣,美國海軍以高薪急徵軍事工程人員赴越南工作,其時戰況不明,應徵這項工作的不到十人,可是作者卻毫不遲疑,因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發財良機,今日不投賭注,尚待何時?這場莫名的戰爭,越南是為民族而戰,而作者卻是為美金而戰。當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作者從西貢平安地回來,好似身纏萬貫,暗地慶幸自己正是一個贏家。
大凡念理工的人都很理性,少有藝術修養。也許因作者喜歡建築,因此常常接觸藝術。滯越的一段期間,因為既往窮了太久,一時會在美國銀行開戶,作者自己覺得非常得意,不特心理恢復了自尊,心情也如旭日初升,閒來習畫,進步竟一日千里。回來以「戰地畫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當年能在國家畫廊展出是件大事,也是一種榮譽,人們不知劉其偉的身份,都誤認他是一個畫家。
平時作者喜歡翻譯一些書本,傳統藝術看膩了,因此,換個口味改讀一些新鮮的書──現代藝術。由於現代藝術創作是從原始藝術啟發而來,為了要更深一層了解原始社會,故此對文化人類學發生了興趣。作者認為他不是學者,不知治學之道,但由於他喜歡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也喜歡他自己沒有看過的東西。因此他每次做民族誌的遠征田野工作時,見到許多稀奇古怪的事,都一一記錄下來,回來整理成書,對年輕的一輩,引發了他們對遠征的熱望與好奇。
許多雜誌和報章,經常向作者採訪,問他有什麼激勵的話可以告訴青少年朋友們。作者是一個為生存而不斷工作搏鬥的人,他借用美國牛仔出身的第二十六任總統老羅斯福的一句話:「不畏死,方知有生的價值;不知掌握有生之年,不值得一死。生與死,原本都是同樣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