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曾與鄭成功合作反清,一起北征、攻打南京。兵敗後,鄭成功遠走臺灣;張煌言則選擇以死明志,被清廷處決於杭州。張煌言從容就義的氣節及其抗清事蹟,並未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在民間傳頌不絕,後世學者形容他是「南明抗清的最後一人」、「一代完人」。
然而,細究清代的兩個半世紀,張煌言的歷史形象並不一致,有著多次轉變的過程:從南明的「志士」、清初的「逆寇」,進而成為「儒家忠臣」,再到清朝後期的「革命先驅」,最終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延續至今。本書在論述此過程的同時,也探究「社會記憶」和「歷史書寫」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並分析形象轉變的社會變遷、群體認同等內在因素。特別是清中葉以降的急劇社會變遷,是如何左右人們的歷史記憶;張煌言的抗清事蹟、歷史地位,又是如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構和書寫。
然而,細究清代的兩個半世紀,張煌言的歷史形象並不一致,有著多次轉變的過程:從南明的「志士」、清初的「逆寇」,進而成為「儒家忠臣」,再到清朝後期的「革命先驅」,最終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延續至今。本書在論述此過程的同時,也探究「社會記憶」和「歷史書寫」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並分析形象轉變的社會變遷、群體認同等內在因素。特別是清中葉以降的急劇社會變遷,是如何左右人們的歷史記憶;張煌言的抗清事蹟、歷史地位,又是如何被一次又一次的重構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