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四年來,作者專心於作品的導讀與評論,作者一向是一個意見蠻多的人,因為意見多,所以才能放手寫。這段期間,也曾自我反省過,自己的文字雖不能歸類為「溫柔敦厚」,但殺傷力也不是很強,一般人還能接受。這大夠就是作者至今還能夠存活的主要原因。
加入少兒文學工作者的陣容是從擔任「好書大家讀」的評審工作開始。作者平日對於理論書籍略有涉獵,閱讀速度也不慢,常常是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何評析,心中又有一把不失公正的衡量之尺,因此評審工作作得還差強人意,累積下來的導讀與評論文字也就不少了。
這些文字以討論童話與少年小說為主。作者非常榮幸,《國語日報》兩度邀請擔任「牧笛獎」童話組的評審工作。從一百多篇作品的細讀中,作者看到台灣童話的未來,也間接了解許許多多當前社會中讓人憂慮的大小事。童話雖純屬「虛構」,但還是可以反映部分現實,何況現實問題也可化為作品的好題材。
除了童話外,作者最感興趣的是「少年小說」。這幾年來,讀過的中外作品不下數百萬。從這些作品中,作者感受到當前青少年的悲歡離合,也認識了當代作家的關懷與期盼。令作者感動的是,還有一群人不相信、不畏懼電子媒介的威力,仍然繼續為延長印刷媒介的壽命而苦心奮鬥。
作者簡介
張子樟
澎湖人,曾在師大、政大、文大、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讀與深造。現任教於國立花蓮師院語文系。著有《人性與抗議文學》、《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閱讀與詮釋之間--少年兒童文學評論集》。主編《真實與虛幻--現代小說探論》。曾獲聯合報小說獎、國家文藝獎。現從事台灣現代小說與少年小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