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
蘇軾一生經歷兩次在朝-外任-貶調的過裡,既經順境,復歷逆境,榮辱、禍禍、窮達、得失兼於一身。這種坎坷的人生遭際,「身行萬里半天下」的豐富經歷,使蘇軾在詩歌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他一生於詩歌用力最勤,較之詞和散文.詩歌題材更廣闊,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加多樣化,是一代宋詩的典範。
(一)蘇詩的類型
現存蘇詩共二千七佰餘首.按其題材和內容,大致可分為政冶諷刺詩、寫景詠物詩、題書畫詩、論詩詩等類型。1、政治諷刺詩關心國計民生、同情人民疾苦是蘇軾詩歌的重要內容。和歐陽修、王安石一樣,蘇軾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主張「詩須要有為而作」.反對「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創作了不少「悲歌為黎元」的詩篇。加《許州西湖》之「但恐城市歡,不知田野愴。潁州七不登,野氣長蒼莽」,譴責地方官吏役民開湖遊春而不顧連年飢荒中的百姓之苦,《送黃師是赴兩浙憲》之「哀哉吳越人,人為江湖吞。官自倒帑廩.飽不及黎元 」,抨擊官府揮霍錢糧而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黑暗現實;在鳳翔時作《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詩,揭露朝廷給百姓攤派苛重瑤役之災;通判杭州時所寫《除夜直都廳因繫皆滿,日暮不得返舍》詩,同情為餬口奔走販鹽而身陷囹圄的窮苦百姓;眨調黃州作《五禽言》、《魚蠻子》等詩。借渡河農夫和漁民一家控訴地租剝削的殘酷性;眨調惠州所作著名的《荔枝嘆),借史實批判官僚政客諂媚迎合、爭新買寵、坑害百性的可恥行徑,指名道姓指斥本朝權貴。「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表現了詩人憂國愛民敢怒敢言的可貴精神。
蘇軾有些政冶諷刺詩,針眨時弊,同情人民疾苦,卻又同不滿王安石新法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如《山村五絕)皆針對其中之鹽法、青苖法等,譏誚時政。以致得罪權臣。其二云: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效黃犢無人佩,布穀何勞也勸耕?
常時販私鹽者多帶刀杖,故此詩取西漢龔遂令人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之事,譏諷鹽法太急。這類詩誇大了新法之弊,難免不失偏頗,但蘇軾之關心國事、民事.亦可見一斑。其他如《石炭》.《答呂梁忡屯田》等詩,寫修堤抗洪、開發煤礦,於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問題有所開拓。亦難能可貴。
2、寫景詠物詩
蘇軾一生,足跡遍於中國,所到之處飽覽祖國山川的奇景偉觀,故其寫景詩以及由此而生發的哲理詩,最為膾炙人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三峽的奇艷、長江的壯闊、西湖的嫵媚、錢塘怒濤、海市的變幻、南國的秀麗,乃至於黃州海棠、惠州荔枝、儋州黎寨,一草一木,風土人情,無不紛呈筆底。蘇軾極善於觀察和捕捉自然景物千變萬化的不同特徵,以生花妙筆去描寫刻畫。構成獨特而新穎的意象和境界。如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蘇軾在杭州所作(飲湖上初晴後雨)之一: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州憎伽塔)、(洗兒)等篇,或暗喻滿意的成果有賴於主客觀的統一,或指明大自然的變化並非由於神靈的主宰,寓深刻的人生哲理於意象之中.皆以奇趣哲理取勝。「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千山澠池懷舊》)。像這類詩,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機統一,義蘊無窮。這在唐詩中頗為罕見,而在蘇軾筆下則屢見不鮮,並且成功地解決了哲理詩的兩個重大藝術問題:一是寓抽象的哲理與具體的意象之中,二是融枯燥的哲理於動人的情感之中。也正是蘇軾在藝術上的成功,才使他能夠開拓哲理詩的所時代。
3、論詩、題書畫之詩
蘇軾論詩、題書畫之詩,亦有很高成就,表現出他深廣的藝術造詣和善於把握與再現各種藝術境界的才能,同時寄寓了蘇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