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轉換語言的潛伏期,作者將比對同一時代「笠詩社」同仁的經驗,呈現戰後初期台灣作家遭遇的困境及尋求突破的方法。戰後台灣現代詩壇消長,作者將比對《現代詩》、《藍星》、《創世紀》與《笠詩刊》內容,作持平客觀分析,並深入探討陳千武的中文詩作與詩觀,找出台灣現代詩反逆精神的特質。
對陳千武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作整體掃描,找出陳千武的創作中心理論。
《笠詩刊》創刊號(一九六四、六、十五)迄今,及笠同仁作品或與陳千武密切往來的日本、韓國詩人相關作品,都在參考範圍之內。
希望透過陳千武的研究,除客觀定位陳千武的文學成就之外,還期待進而確立台灣文學的主體精神,為台灣現代詩發展提供美麗的遠景。
對陳千武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作整體掃描,找出陳千武的創作中心理論。
《笠詩刊》創刊號(一九六四、六、十五)迄今,及笠同仁作品或與陳千武密切往來的日本、韓國詩人相關作品,都在參考範圍之內。
希望透過陳千武的研究,除客觀定位陳千武的文學成就之外,還期待進而確立台灣文學的主體精神,為台灣現代詩發展提供美麗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