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報可以說是金庸的正職,寫武俠小說反而是副業。金庸領導的《明報》對香港,以至整個中國都有深遠的影響力,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到金庸退休的九十年代,他在自己的周圍凝聚了一大批報業精英,常有人以《倚天屠龍記》的明教比擬,於是有《明教精英篇》。
一九四八年四月,《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被派往香港。才到香港,金庸時時有一種「溫暖人情」的感覺:「初到香港,最鮮明的感覺是天氣炎熱,以及一句也不懂的廣東話,想不到在這陌生的城市一住就凡達五十年,大半個人生都在這裡度過。我在香港結婚、生兒育女、撰寫小說、創辦報紙,家庭和事業都是在香港建立的。在《明報》的朋友就更加多了……」、
相繼與金庸合作過的《明報》同仁中有老同學沈寶新,和潘粵生同畫文人辦報時代的同心圓,歷任總編輯中還有王世瑜、董橋、胡菊人、潘耀明……個個堪稱香港新聞出版業的大將。後來創辦「香港財經風向標」《信報》的林行止曾在《明報》資料室做資料員,受金庸賞識。長期以來,《明報》副刊的作者大多是金庸的朋友,如董千里、董橋、亦舒、蔡瀾、陶傑等。陶傑是金庸的忘年交,邀請他在《明報》當副總編輯,兼寫專欄……
《明報》有什麼魔法使得這樣精英輩出呢?
金庸自己作了回答,他說:「人和人之間的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在極端的環境和落難時刻變得分外重要。人生總是漂浮不定的,我們為什麼能夠穩住呢?好像船上有一個錨,我們有最傳統的信條,就是很簡單的,孝順父母、守時、對朋友好。」
一九四八年四月,《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被派往香港。才到香港,金庸時時有一種「溫暖人情」的感覺:「初到香港,最鮮明的感覺是天氣炎熱,以及一句也不懂的廣東話,想不到在這陌生的城市一住就凡達五十年,大半個人生都在這裡度過。我在香港結婚、生兒育女、撰寫小說、創辦報紙,家庭和事業都是在香港建立的。在《明報》的朋友就更加多了……」、
相繼與金庸合作過的《明報》同仁中有老同學沈寶新,和潘粵生同畫文人辦報時代的同心圓,歷任總編輯中還有王世瑜、董橋、胡菊人、潘耀明……個個堪稱香港新聞出版業的大將。後來創辦「香港財經風向標」《信報》的林行止曾在《明報》資料室做資料員,受金庸賞識。長期以來,《明報》副刊的作者大多是金庸的朋友,如董千里、董橋、亦舒、蔡瀾、陶傑等。陶傑是金庸的忘年交,邀請他在《明報》當副總編輯,兼寫專欄……
《明報》有什麼魔法使得這樣精英輩出呢?
金庸自己作了回答,他說:「人和人之間的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在極端的環境和落難時刻變得分外重要。人生總是漂浮不定的,我們為什麼能夠穩住呢?好像船上有一個錨,我們有最傳統的信條,就是很簡單的,孝順父母、守時、對朋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