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遺作所收詩詞,最早的寫在一九四三年,那時他可能還不滿十八歲。
這些早年作品包括了各種體裁,如七絕、五絕、七律、五律、五古、七古等;而用詞遣字不僅已臻熟練之境,且時有警策之句,所以早在一九四四年他的〈從軍行〉七古便已在《安徽日報》徵詩入選。一九五二年臺灣大學徵詩時,他以〈詩人節海上弔屈原〉五律六首榮獲首選,後來又取得《青年時報》「紀念詩人節徵詩特刊」舊詩組第一獎。由此可見,穎士在詩詞創作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績,絕非倖致。不但他的先天秉賦和後天功夫都超過同輩,而且這兩者的配合也恰到好處。
這部《蠹餘集》是中國詩的傳統延續;《集》中所收的詩始自抗日戰爭,中經內戰流亡,最後則歸宿於移居海外,恰恰是最近六、七十年中國史的流程(或者向度)之一,因此循序誦讀全集,我們不僅陶然於詩藝之中,而且這一段有血無淚的真實歷史也在我們的心頭重演一遍。此老杜之所以號稱「詩史」也。
這些早年作品包括了各種體裁,如七絕、五絕、七律、五律、五古、七古等;而用詞遣字不僅已臻熟練之境,且時有警策之句,所以早在一九四四年他的〈從軍行〉七古便已在《安徽日報》徵詩入選。一九五二年臺灣大學徵詩時,他以〈詩人節海上弔屈原〉五律六首榮獲首選,後來又取得《青年時報》「紀念詩人節徵詩特刊」舊詩組第一獎。由此可見,穎士在詩詞創作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績,絕非倖致。不但他的先天秉賦和後天功夫都超過同輩,而且這兩者的配合也恰到好處。
這部《蠹餘集》是中國詩的傳統延續;《集》中所收的詩始自抗日戰爭,中經內戰流亡,最後則歸宿於移居海外,恰恰是最近六、七十年中國史的流程(或者向度)之一,因此循序誦讀全集,我們不僅陶然於詩藝之中,而且這一段有血無淚的真實歷史也在我們的心頭重演一遍。此老杜之所以號稱「詩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