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 X 旅法攝影新銳郭怡均
書寫與影像的雙線吟唱
張小虹.張懸.詹偉雄 愛物推薦
人藉由採集物品,來堆疊自我;而物,則在參與人們日常的同時,獲得獨特生命。消費並非連結人和物的唯一方式,還有記憶、情感、思緒……在時空交錯的旅程中留下銘記。
一方斗室,也能是人類學的研究田野。在書林几案與坐臥起居間,好奇的眼睛觀覽著各種物品流變,也凝視它們身處的社會。經此探訪,平凡事物散發藹藹光采,艱澀知識變得親近生活。
本書源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成輯之際加入攝影。台法兩地通訊發想、共構畫面,冷調裡透出甜甜哀傷的溫暖影像,隱現著片羽吉光。
四十五則以物為題的短文,有些抒情有些論述、有些溫柔有些批判、有些詼諧有些感傷、有些私密有些宏觀…… 宛如一張張拆封的邀請函,期待閱讀者將之扣連己身世界。畢竟,人與物生命交織的故事,永遠都是待訴說的未完成式。
琉璃藍.抹茶綠.鳳仙粉
三款日本丹迪紙精製書衣
隨機出貨
內文試閱
〈鈕釦〉
跟賴在台北盆地不願離去的霪雨春寒說再見,晴朗週末把櫃裡的冬衣全都送洗。整理時發現:一件復古軍裝樣式襯衫,右肩上的黑色木質飾釦有些鬆動。我撥弄它幾下,猶豫了片刻──既然還不至於立即脫落,手邊也沒針線盒,那就不管它吧。
隔週取回衣服,赫然發現那顆鈕釦已消失無蹤,懊悔極了。急忙跑去問店員,他雙手一攤莫可奈何,還透露出「有這麼嚴重嗎」的質疑表情。當然,我沒有任何怪罪,只是稍感慌張。因為這件襯衫唯一的備份鈕釦,已經被我用掉了。
我一邊懶散折起衣服,享受著膨鬆的觸感和乾淨的氣味,一邊說服自己「只是無關緊要的裝飾性鈕釦,小事一樁別太煩躁」。然而,不知怎地我突然聯想起,曾經讀過的一段有趣歷史,關於鈕釦的神秘消失與一整個軍團的瓦解。
西元一八一二年初夏,拿破崙率六十萬大師東征俄國。這批歐洲史上最強的部隊,其軍服亦是豪華炫耀至極。即便是理應保持樸實低調的步兵,也都穿上白色翻領的青色外套配上白色長褲,頭上還戴著誇張飾穗的圓盤帽。但萬萬沒想到,入秋之後北國溫度驟降,用來固定這些奢華軍服乃至皮靴的錫製鈕釦逐漸黯淡無光,甚至裂解成錫粉飄散風中。
原本在豔陽下閃耀光澤、讓軍服英挺逼人的錫鈕釦,竟於凜冽的雪地上化為灰燼;這也使得理應驍勇善戰的精兵,個個都變成畏首畏尾、不得不在寒風中拉緊衣褲的敗兵。據說這故事後來改寫成童謠,讓小朋友唱著「都是鈕釦惹的禍啦啦啦」;但不知有沒有電影能重現這既悲壯又荒謬的奇異畫面。這回,一切的連鎖效應非肇因於蝴蝶的振翅,而只是,一顆鈕釦的裂解。
如果說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因為鈕釦問題摔了一大跤,那麼十七世紀末的路易十四,則利用鈕釦設計而進了一大步。據說他的王袍和高跟靴子,鑲了一萬三千多枚金銀鈕釦,且每一顆的鈕面圖案皆不相同。如此誇飾,無非就是要塑造他如阿波羅日神般的公眾形象。歷史的諷刺在於:花俏而無用的金鈕釦成就了王權神話,實在而有用的錫鈕釦卻毀滅了帝國之夢。
其實,鈕釦和人類文明史裡多數物件「先講究功效,再求其美觀」不同,它反倒因「裝飾性」的美感需求而誕生,且是由貴族男人率先將之綴釘於衣表。如此美麗卻單調存在的「鈕」,直到百年之後才與另一邊衣上的洞眼相遇相合,而成其「釦」。自此,鈕釦這小東西,既是日常穿著的構成要素、工藝設計的凝縮對象,也是兩性慾望的投射符號。
我把那件缺了一顆釦子的襯衫掛進衣櫥,右肩上仿軍服肩章的小小洞眼,因為失去了它的聯結對象,空蕩孤獨地晃著,與左邊緊扣服貼的肩章成了強烈對比。雖說原來這鈕釦並非金銀銅錫,當然也沒有任何神奇效應和歷史意義;但少了這麼一個微小物件的衣裳,終究像幅缺了點睛開眼的人物畫。或許藉此機會,來去永樂市場逛逛,身為主人的我得為那失落的小洞眼,找個新伙伴。
書寫與影像的雙線吟唱
張小虹.張懸.詹偉雄 愛物推薦
人藉由採集物品,來堆疊自我;而物,則在參與人們日常的同時,獲得獨特生命。消費並非連結人和物的唯一方式,還有記憶、情感、思緒……在時空交錯的旅程中留下銘記。
一方斗室,也能是人類學的研究田野。在書林几案與坐臥起居間,好奇的眼睛觀覽著各種物品流變,也凝視它們身處的社會。經此探訪,平凡事物散發藹藹光采,艱澀知識變得親近生活。
本書源出中國時報【三少四壯】專欄,成輯之際加入攝影。台法兩地通訊發想、共構畫面,冷調裡透出甜甜哀傷的溫暖影像,隱現著片羽吉光。
四十五則以物為題的短文,有些抒情有些論述、有些溫柔有些批判、有些詼諧有些感傷、有些私密有些宏觀…… 宛如一張張拆封的邀請函,期待閱讀者將之扣連己身世界。畢竟,人與物生命交織的故事,永遠都是待訴說的未完成式。
琉璃藍.抹茶綠.鳳仙粉
三款日本丹迪紙精製書衣
隨機出貨
內文試閱
〈鈕釦〉
跟賴在台北盆地不願離去的霪雨春寒說再見,晴朗週末把櫃裡的冬衣全都送洗。整理時發現:一件復古軍裝樣式襯衫,右肩上的黑色木質飾釦有些鬆動。我撥弄它幾下,猶豫了片刻──既然還不至於立即脫落,手邊也沒針線盒,那就不管它吧。
隔週取回衣服,赫然發現那顆鈕釦已消失無蹤,懊悔極了。急忙跑去問店員,他雙手一攤莫可奈何,還透露出「有這麼嚴重嗎」的質疑表情。當然,我沒有任何怪罪,只是稍感慌張。因為這件襯衫唯一的備份鈕釦,已經被我用掉了。
我一邊懶散折起衣服,享受著膨鬆的觸感和乾淨的氣味,一邊說服自己「只是無關緊要的裝飾性鈕釦,小事一樁別太煩躁」。然而,不知怎地我突然聯想起,曾經讀過的一段有趣歷史,關於鈕釦的神秘消失與一整個軍團的瓦解。
西元一八一二年初夏,拿破崙率六十萬大師東征俄國。這批歐洲史上最強的部隊,其軍服亦是豪華炫耀至極。即便是理應保持樸實低調的步兵,也都穿上白色翻領的青色外套配上白色長褲,頭上還戴著誇張飾穗的圓盤帽。但萬萬沒想到,入秋之後北國溫度驟降,用來固定這些奢華軍服乃至皮靴的錫製鈕釦逐漸黯淡無光,甚至裂解成錫粉飄散風中。
原本在豔陽下閃耀光澤、讓軍服英挺逼人的錫鈕釦,竟於凜冽的雪地上化為灰燼;這也使得理應驍勇善戰的精兵,個個都變成畏首畏尾、不得不在寒風中拉緊衣褲的敗兵。據說這故事後來改寫成童謠,讓小朋友唱著「都是鈕釦惹的禍啦啦啦」;但不知有沒有電影能重現這既悲壯又荒謬的奇異畫面。這回,一切的連鎖效應非肇因於蝴蝶的振翅,而只是,一顆鈕釦的裂解。
如果說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因為鈕釦問題摔了一大跤,那麼十七世紀末的路易十四,則利用鈕釦設計而進了一大步。據說他的王袍和高跟靴子,鑲了一萬三千多枚金銀鈕釦,且每一顆的鈕面圖案皆不相同。如此誇飾,無非就是要塑造他如阿波羅日神般的公眾形象。歷史的諷刺在於:花俏而無用的金鈕釦成就了王權神話,實在而有用的錫鈕釦卻毀滅了帝國之夢。
其實,鈕釦和人類文明史裡多數物件「先講究功效,再求其美觀」不同,它反倒因「裝飾性」的美感需求而誕生,且是由貴族男人率先將之綴釘於衣表。如此美麗卻單調存在的「鈕」,直到百年之後才與另一邊衣上的洞眼相遇相合,而成其「釦」。自此,鈕釦這小東西,既是日常穿著的構成要素、工藝設計的凝縮對象,也是兩性慾望的投射符號。
我把那件缺了一顆釦子的襯衫掛進衣櫥,右肩上仿軍服肩章的小小洞眼,因為失去了它的聯結對象,空蕩孤獨地晃著,與左邊緊扣服貼的肩章成了強烈對比。雖說原來這鈕釦並非金銀銅錫,當然也沒有任何神奇效應和歷史意義;但少了這麼一個微小物件的衣裳,終究像幅缺了點睛開眼的人物畫。或許藉此機會,來去永樂市場逛逛,身為主人的我得為那失落的小洞眼,找個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