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作品數量豐富、風格多樣、力求創新以及獨到的藝術表現,在文學史上已具備自成一派的條件。他在散曲發展史上承先啟後,融合民間文學與士人文藝,從而促進元曲之進步。他對文學史最大的貢獻,則是發揚散曲的「真」,為文學旅程中的善、美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因為雜劇被視為馬致遠的創作主流,雖然他也留有不少散曲作品,但後世研究多著重其雜劇方面的表現,對於散曲則較為忽略。在任訥、隋樹森及瞿鈞等人努力下,馬氏散曲得受重視,在研究方面也略有開展。
作者認為馬致遠的《東籬樂府》的價值,並非只限於聲律修辭或計量分析,對於意境、創作背景及後世影響等方面,若能再進行研究,相信不忒對馬致遠有更深的了解,對於現今元曲研究成果以及時代定位等課題,應有實質幫助。故擬就《東籬樂府》之題材、內容、風格與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探討,結合電腦軟體,實際分析相關結果,冀望運用新方法,讓研究成果有多樣化的呈現,以析論馬致遠散曲之文學成就。
本書以運用電腦資料庫系統的資訊科技輔助研究,建立《東籬樂府》資料庫,並採用下列研究方法:
一、分析法:分析文句內容與作品題材和藝術手法間相互關係。同時配合資料庫加以比對,以求得真切的結果。
二、比較法:比較馬致遠與元曲四大家之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散曲內容風格與宮調使用,以確定馬致遠散曲在風格與內容上的特出表現。
三、歸納法:將研究成果歸納、比較以明作品藝術特色,並確定馬致遠作品之文學成就。
綜觀臺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對馬致遠研究論著堪稱豐碩,只可惜在馬氏散曲方面則明顯乏人問津,這樣的訊息也提醒我們,應致力於馬致遠散曲研究,同時更要把範疇擴大到整部作品,而非僅闡釋單首小令,以全面性研究取代深度理解單一創作,相信對馬致遠才有更公允、詳盡的認知。
因為雜劇被視為馬致遠的創作主流,雖然他也留有不少散曲作品,但後世研究多著重其雜劇方面的表現,對於散曲則較為忽略。在任訥、隋樹森及瞿鈞等人努力下,馬氏散曲得受重視,在研究方面也略有開展。
作者認為馬致遠的《東籬樂府》的價值,並非只限於聲律修辭或計量分析,對於意境、創作背景及後世影響等方面,若能再進行研究,相信不忒對馬致遠有更深的了解,對於現今元曲研究成果以及時代定位等課題,應有實質幫助。故擬就《東籬樂府》之題材、內容、風格與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探討,結合電腦軟體,實際分析相關結果,冀望運用新方法,讓研究成果有多樣化的呈現,以析論馬致遠散曲之文學成就。
本書以運用電腦資料庫系統的資訊科技輔助研究,建立《東籬樂府》資料庫,並採用下列研究方法:
一、分析法:分析文句內容與作品題材和藝術手法間相互關係。同時配合資料庫加以比對,以求得真切的結果。
二、比較法:比較馬致遠與元曲四大家之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散曲內容風格與宮調使用,以確定馬致遠散曲在風格與內容上的特出表現。
三、歸納法:將研究成果歸納、比較以明作品藝術特色,並確定馬致遠作品之文學成就。
綜觀臺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對馬致遠研究論著堪稱豐碩,只可惜在馬氏散曲方面則明顯乏人問津,這樣的訊息也提醒我們,應致力於馬致遠散曲研究,同時更要把範疇擴大到整部作品,而非僅闡釋單首小令,以全面性研究取代深度理解單一創作,相信對馬致遠才有更公允、詳盡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