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已知的國度,或未識的蠻荒,其最偉大的寶藏,就是她的子民—佚名
《霧裡梧桐》,一本近年來罕見地極具份量、內容超過55萬字、寫作期間達8年5個月、從排版到美編到裝幀再花8個月細細調校的報導文學作品,是作者—旬與揚—其眼中的中國,經長年梳理之後欲與讀者分享的一份圖文紀錄。拿起厚厚的《霧》,讀者定會立刻發現,〈後記—這其中〉與〈附錄〉(附錄一至附錄二十)的份量,相較於《霧》二十一章的本文,看起來有些喧賓奪主了,這卻是有其必要的—因為社會學上「鑲嵌」的概念,而以小人物的經歷勾勒出一個時代的寫作企圖,因著這麼冗長的後記與附錄,才得以稍微完整,否則本文就看似一份沒有對照著接續時代的基督徒傳福音的寫真(宣教記錄),而不是一份更為完整的有著時代背景烘托的報導文學。
《霧裡梧桐》的起點,是一位丹麥籍牧師少年時的「麥田中國」夢境異象,之後,他的生命影響了一些台灣與大陸人民的生命……。作者投身這場福音行動,是在長江與嘉陵江匯流處朝天門廣場,蹲坐在長江畔思索的一九九九年六月那一天開始,而這位丹麥少年此刻已近七旬高齡,與其也是年近七旬的妻子,定居在四川重慶,預備在基督信仰生活的追求與學習上,一生至死不悔地奉獻給四川人民。這本書的終點,有點像《新約聖經》的〈使徒行傳〉,因為故事一個一個地發展下去沒有盡頭,並持續在現在的大四川許多角落進行著……,每天都有新而感人的信仰的小故事發生著……。信仰生活所鑲嵌著的這個對於個人而言龐大無比的時代,一直在向前運行著,四川、大陸,台灣與全球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氣候,在作者停筆之後,也仍然不停止地向前運行著……
因為《霧裡梧桐》的分量與用心,我們將之定位為海峽兩岸版的《戰爭與和平》,來自各領域社會菁英們也都熱情推薦《霧》。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蕭新煌讀過《霧》之後,寫了以下這段短評:
光從《霧裡梧桐》的書名,不易聯想這卻是一本用基督徒的情,探觸和記錄中國在資本主義化、一切向錢看之後,一個個人心深處的憂、喜、懼、樂。
作者時時不忘將筆帶進台灣經驗和觀點,讀者不自覺會做今天兩岸的對照和比較,也會想想明天的台灣要該如何與中國競爭和區隔。
這本書是筆記、是散文、也是論述,讀者可自由遨遊其中,自取其需。— 蕭新煌 2008. 9. 2.
《霧裡梧桐》,一本近年來罕見地極具份量、內容超過55萬字、寫作期間達8年5個月、從排版到美編到裝幀再花8個月細細調校的報導文學作品,是作者—旬與揚—其眼中的中國,經長年梳理之後欲與讀者分享的一份圖文紀錄。拿起厚厚的《霧》,讀者定會立刻發現,〈後記—這其中〉與〈附錄〉(附錄一至附錄二十)的份量,相較於《霧》二十一章的本文,看起來有些喧賓奪主了,這卻是有其必要的—因為社會學上「鑲嵌」的概念,而以小人物的經歷勾勒出一個時代的寫作企圖,因著這麼冗長的後記與附錄,才得以稍微完整,否則本文就看似一份沒有對照著接續時代的基督徒傳福音的寫真(宣教記錄),而不是一份更為完整的有著時代背景烘托的報導文學。
《霧裡梧桐》的起點,是一位丹麥籍牧師少年時的「麥田中國」夢境異象,之後,他的生命影響了一些台灣與大陸人民的生命……。作者投身這場福音行動,是在長江與嘉陵江匯流處朝天門廣場,蹲坐在長江畔思索的一九九九年六月那一天開始,而這位丹麥少年此刻已近七旬高齡,與其也是年近七旬的妻子,定居在四川重慶,預備在基督信仰生活的追求與學習上,一生至死不悔地奉獻給四川人民。這本書的終點,有點像《新約聖經》的〈使徒行傳〉,因為故事一個一個地發展下去沒有盡頭,並持續在現在的大四川許多角落進行著……,每天都有新而感人的信仰的小故事發生著……。信仰生活所鑲嵌著的這個對於個人而言龐大無比的時代,一直在向前運行著,四川、大陸,台灣與全球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氣候,在作者停筆之後,也仍然不停止地向前運行著……
因為《霧裡梧桐》的分量與用心,我們將之定位為海峽兩岸版的《戰爭與和平》,來自各領域社會菁英們也都熱情推薦《霧》。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蕭新煌讀過《霧》之後,寫了以下這段短評:
光從《霧裡梧桐》的書名,不易聯想這卻是一本用基督徒的情,探觸和記錄中國在資本主義化、一切向錢看之後,一個個人心深處的憂、喜、懼、樂。
作者時時不忘將筆帶進台灣經驗和觀點,讀者不自覺會做今天兩岸的對照和比較,也會想想明天的台灣要該如何與中國競爭和區隔。
這本書是筆記、是散文、也是論述,讀者可自由遨遊其中,自取其需。— 蕭新煌 2008. 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