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商人胡雪巖 | 拾書所

紅頂商人胡雪巖

$ 340 元 原價 400

新港文書為臺灣平埔族西拉雅人其中一支--港社--所留下的土地租佃和典賣契約。這些古文契字基本上以羅馬化的土著語言書寫。其中,有部分契文兼用土語和漢文,時人稱為「番、漢合字」,分由土著業主與漢人墾佃(或銀主)各執一份,以便「業憑契管」,日後有契可證。由於土語早在西元1870年代即屬艱澀難解的死文字,為此,本文書的編纂者村上直次郎(西元1868 - 1966年)特地收發鄰近平埔族部茖的土地文書及其有關參考資料,希冀有助讀者解讀這些文書。今天,我們大致僅能依據漢文版本,理解當時新港社業主與漢佃銀主的典賣租佃關係。胡雪巖是晚清紅頂商人,他由錢莊學徒,因緣際會,創辦阜康錢莊;又承辦官府糧台、轉運局,成為官商二棲。由錢莊、當舖擴大為茶、絲、布、藥品,並創辦「胡慶餘堂」,官至頭品頂戴,賜穿黃馬褂。作者實地走訪杭州慶餘堂,搜集故老傳言、遺聞秘事,是第一本完整的胡雪巖傳記。書末並附〈胡雪巖年表〉以供讀者參考。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是唐朝詩人孟浩然的佳句。歷代眾多名人都給後人留下了足可借鑒的足跡:有的是一世英名,有的是千古罪人;有的是?譽參半,有的是懷才隱匿。但像紅頂商人胡雪巖(胡光墉,字雪巖)這樣的名人,又該如何評說?

本書描述中國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如何從一個錢莊學徒白手起家,憑著他的機智、膽識和敬業精神,在列?入侵和清廷腐朽統治的夾縫中求取生存和發展,成為中國清末商界中具有民族精神的一位風雲人物。

胡雪巖生活在中國清末風雨?搖的封建社會中,因而具有畸形的雙重人格。他依靠官府發家,追隨朝廷革新派,長期沉浮在陳腐與生財、民族與侵略、保守與洋務、善良與醜惡的漩渦之中。他依賴洋人的合作,又力圖衝破洋商的壟斷,抱有振興民族經濟濟的願望,既愛國又圖利;做為商賈巨子,他?交權貴、出入青樓、追求窮奢極慾生活享受,又在一定程度上關心民間疾苦,屢興善舉,既事上又撫下。並常在風口浪尖上展現其人生價值,在商戰中表現其民族氣節。

「胡慶餘堂雪記國藥號」的創建,焣持「戒欺」的辦店宗旨,迄今一百三十三年,其影響之大、美譽之久,足可表現胡雪巖商德懿行之品格,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傳統商業道德精神。

胡雪巖發達於一時,破產於瞬間,他傳奇的一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覆亡前的社會縮影,台灣八○年代國泰蔡家的「十信風暴」,九○年代的「鴻源事件」二○○四年中國上海首富「周正毅事件」,其中主角都是模仿胡雪巖聚財的手法,值得吾人加以認識和思索。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