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致命的均衡》《邊際謀殺》《奪命曲線》,
美國百所大學經濟系指定課外讀物
這三本經濟學推理小說,是由兩位美國的經濟學教授所合寫的,他們自1978年開始合作,至今完成三本,是經濟學界絕無僅有的大膽嘗試。三本書共同的主角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亨利‧史匹曼,他在書中將遭遇離奇的兇殺案,而運用經濟學的常識推理,漂亮破案。
《致命的均衡》
年輕有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助教授丹尼斯‧高森,獲得了系上提名,正要展開終身教職的審核,但是擺在他眼前的卻是死路一條——高高在上的教評會駁回了提名,而高森自殺身亡。
一個機會成本問題:
他真的是自殺嗎?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學者——不論是否留在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著他——竟然會認為自殺的機會成本(考量到他未來可能的發展,這成本可說相當地高),比無法獲得終身職的情感成本要低,這樣的計算實在是匪夷所思。
還是效用問題?
然後教評會的兩位成員遭到謀殺,經濟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員會成員之中,但是哪一位傑出的教授,會因為謀殺一、兩個(或三個)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與快樂)呢?
《邊際謀殺》
在加勒比海林木蓊鬰的聖約翰島上,月桂灣蔗園飯店是個理想的度假勝地——看來是如此。但是對於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亨利.史匹曼來說,這個假期還帶給他一個出乎意料的遊戲:謀殺案。
島上警方的調查工作幾乎完全觸礁,而這位矮小、禿頭、又喜歡用人類行為來訓練自己好奇心的史匹曼,則進行他自己的調查,只是他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法則——經濟學法則。他從「理性」這個主題變化出許多經濟概念並加以應用,其中包括:
★理性的人在選擇「工作」或「休閒」時的思考方式;
★如何為一本書訂定最適售價;
★為什麼有些人會和別人保持著某種關係;
★一個產品的供給量和銷售量在什麼情況下會相等;
★不同個人的效用無法比較。
故事核心在一個謎:某人的行為無法令人一眼看穿,但我們不知道是什麼被隱藏起來了。當史匹曼看見有人的行為似乎不太理性,不是以表面上最低的成本來達到目標,他就知道其中必有蹊蹺,只要充分觀察這些「非理性」的行為,他就能推論出對方葫蘆裡賣什麼藥。
《邊際謀殺》裡有兩個謎。一是誰殺了張三和李四,另一個是故事的理性經濟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有多少相似處。第二個謎使第一個謎更具有吸引力。
《奪命曲線》
這回,史匹曼接受美國某企業家成立的基金會委託,來到英國的劍橋大學,協助洽購大經濟學家馬歇爾的故居。馬歇爾是凱因斯的老師、現代經濟學理論之父,其故居貝立奧莊(Balliol Croft)在經濟學圈內享有盛名,他的傳世巨著《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便是在此寫成。沒想到購屋計畫尚未談妥,同行的美國企業家即遭受神祕攻擊,差點喪命;之後主教學院院長奈吉爾‧哈特以駭人聽聞的手法慘遭謀殺,使得購屋之行更加顯得危機重重。
等到第二具屍體出現,若有所悟的史匹曼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生平僅見的殘酷冷血殺手面對面展開搏鬥!
在書中,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邊沁、亞當斯密、凱因斯的觀念將粉墨登場……
★愛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效用函數」?
★史匹曼在分析謀殺案時說:「分析這類問題的要點不是詳細檢閱動機——警方就是太常在這個部分出錯——而是要仔細剖析利弊得失。」
★「資訊不對稱」的觀念,如何用來偵破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