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紀錄 | 拾書所

夜行紀錄

$ 300 元 原價 380

當第一道水柱高速射過來時,他糊塗了。

水,不知是不是又再一次引導他,前行。

——〈前行〉

 

歷史最快忘記的就是失敗者。

只有文藝,才是失敗者的天空與大地。

——〈小麻繩〉

 

王德威專文導讀:驕陽烈日之下,這類的書寫未必可以發光發熱。但正因此,反而點出危機時刻的文學唯有以其「幽光」,傳遞出綿延不輟的能量。

 

史書美: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

董啟章: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

葉梓誦: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了多向的網。

 

《夜行紀錄》有羅貴祥一向的作品特色,

包括德勒茲式的塊莖多元結構傾向,傾向探索幽微游移的欲望,

營造虛擬世界與抽象思維,對古代文本進行重寫及文本互涉等,

屬於需要解讀的多層次作品。

另外,本書亦包納了一系列的社會背景小說,

嘗試將二○一四年與二○一九年連繫思考,描寫了不同人群對運動的反應,

並對於香港本土的身份認同、文化根源進行了藝術上的探索,嘗試走出困局,

敘述看似冷靜,實則洋溢深情的盼望,同時具有思考上的先鋒性。

 

「不,不完全是關於外在世界的。最重要是我們因此改變了。」

 

一致推薦

 

王德威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史書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

林雪平 文化評論人

柳廣成 漫畫家

梁莉姿 作家

陳健民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客座教授

陳慧 作家

童偉格 作家

黃崇凱 作家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詩人

葉梓誦 編輯

董啟章 作家

(按筆畫順序)

 

史書美: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是一個香港雨傘運動前後的人物誌,深具歷史意識和寓言性。但是這個歷史意識,倒不是激昂的,而是平靜的,最終歸宿於親情、愛情、與藝術。值得不斷細讀。

 

董啟章:《夜行紀錄》中的短篇,令我想起《詩經》中的「國風」。這不單由於大部分篇章的題目都是兩個字——〈豫讓〉、〈走房〉、〈滅渡〉、〈同舟〉、〈牧魂〉、〈前行〉、〈魔道〉、〈遁土〉、〈秋刑〉——而且語感上也散發著某種古風,但小說在內容、意識和行文上,卻絕對是現代的。風者,是樂風,是民風,是情感的詠嘆,但也是諷喻、諷刺。連同〈小麻繩〉、〈夜行紀錄〉和〈啡色星期五〉,羅貴祥的小說是一輯當代的眾數和少數的民情紀錄,當中有直寫生命困惑和人際糾結的「賦」,也有大量意味深長但卻不動聲息的「比」和「興」——鈍劍、沉船、魚、鳥、畫、土地、廢村、房間、甬道、後樓梯、繩子、釘板、尾指……所有人事和意象都聞風而動,動而成風,既為集體的時代、也為個體的生命作見證。

 

楊佳嫻:生活是每日重複往返的渡船,還是一趟可能捲入漩渦的旅程?當日常噴出淚煙,身體和思想相互尋找,文學是舵還是纜繩,或是令我們能海底行走呼吸的魔術?羅貴祥以靜抑筆觸寫香港人與城,沉默時代中啟示新生的可能。

 

梁莉姿:《夜行紀錄》該是潮濕、疏冷、游離的,羅貴祥的文字如船,航向未知,時是島嶼,時是崖岸,更多是擺渡本身。在搖拽浮蕩中,它是橫向的,以宏觀的歷史為軸,用小說探尋本土身世;卻又溫熱而共情,其筆下人物況態則是縱向的,以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為概,不激狂,自有其姿態,悄然漸落至深淵。如書中所寫,「沒有飄,但也可以有靜」,即如此細細編寫,一則則香港式寓言。

 

葉梓誦:羅貴祥的《夜行紀錄》有種生活的實感,事情可以沒來由地發生,橫插進生命之中,把長久的穩固節奏打亂。遭逢變故的角色,則在喃喃的轉念之間,袒露內心幽微、溫柔,又時而齷齪的念頭,以一生積累的歷練,面對人際關係與社會環境的變異。小說角色擁有的經驗,往往來自與山野及水體間的互動。於此,自然不再是背景,不再是人類賴以取用的資源與工具,而是某種難以歸納、統攝、馴服之物,人必須以五官手足親身體驗,在一次次的相碰中求取開悟,它難窺全貌,卻如同地下蔓生的暗流水道一樣,開往諸個他方。人、自然和社會交匯相錯,共生催生變向,人物所誌下的故事,恰巧描畫了這張多向的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