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及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合編,書名《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喻意香港文學於香港都市現實中的處境,取文藝理念於香港都市既真亦幻之義。
論文共分三輯,書分「歷史的追跡」、「刊物與作品」、「都市與文學」三輯,收文二十一則,從晚清文人生活到當下的創作潮流,從中國文學史裡的「香港文學」,到小說家筆下的「歷史記憶」與「身份書寫」,討論一個多世紀的潮起潮落中,香港這個大都市的異樣風采及其文學表現。
這回「香港文學論集」的焦點,在「都市生活」——生活在如此五光十色變幻莫測的國際性大都市,香港作家能做什麼,他/她們提供的是「寫生集」還是「詠懷詩」?是「畫夢錄」還是「長恨歌」?是「燃犀鑄鼎」,還是「鏡花水月」?是探測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還是深究其五臟六腑?
所有這些,有賴於學者們的深入解讀。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理解城市,理解作家,理解那些並不透明的文類及其生產過程,更需要理解我們自己的七情六欲。說實話,無論作家還是學者,之所以尋尋覓覓,不就因為還有個撇不清、挪不開、擱不下的「我」。面對「東方之珠」的急劇轉型,作為讀書人,你自然會不斷叩問「我」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怎樣在這大轉折時代裡安身立命。
論文共分三輯,書分「歷史的追跡」、「刊物與作品」、「都市與文學」三輯,收文二十一則,從晚清文人生活到當下的創作潮流,從中國文學史裡的「香港文學」,到小說家筆下的「歷史記憶」與「身份書寫」,討論一個多世紀的潮起潮落中,香港這個大都市的異樣風采及其文學表現。
這回「香港文學論集」的焦點,在「都市生活」——生活在如此五光十色變幻莫測的國際性大都市,香港作家能做什麼,他/她們提供的是「寫生集」還是「詠懷詩」?是「畫夢錄」還是「長恨歌」?是「燃犀鑄鼎」,還是「鏡花水月」?是探測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還是深究其五臟六腑?
所有這些,有賴於學者們的深入解讀。作為研究者,我們需要理解城市,理解作家,理解那些並不透明的文類及其生產過程,更需要理解我們自己的七情六欲。說實話,無論作家還是學者,之所以尋尋覓覓,不就因為還有個撇不清、挪不開、擱不下的「我」。面對「東方之珠」的急劇轉型,作為讀書人,你自然會不斷叩問「我」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怎樣在這大轉折時代裡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