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48忠故事 | 拾書所

新編48忠故事

$ 234 元 原價 260
本書取材於正史,所選四十八人大多為著名人物
願讀者能體會到忠道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本書適合中高年級以上閱讀

忠道和孝道是中華民族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數千年來,這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對於中華民族的心理塑造、道德培養、民族認同與民族團結、價值取向,乃至國家的統一、繁榮與強盛,發揮了無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謂之忠。」這些,都說明了忠的寬泛性、社會性與普遍性,主體與對象並沒有什麼階層、等次之分。需要注意的是,這寬泛的忠中有君臣之間、君民之間的忠。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層面的忠逐漸被人為地剝離、凸顯出來,形成政治意義的忠,忠的對象專指君王,忠的主體含臣含民,重點在臣,即各級官吏。政治意義的忠不斷被強化,經歷了一個從雙向到單向,並逐漸絕對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忠由道德觀念與行為,轉變為提升到道德行為準則的過程。

荀子專門為臣寫了《臣道》一文,將忠分為三級:「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若周公之於成王(周成王)也,可謂大忠矣;若管仲之於桓公(齊桓公),可謂次忠矣;若子胥之於夫差(吳王),可謂下忠矣。」

忠觀念和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忠觀念和忠文化的教化、感染、薰陶下,歷史上湧現出無數以忠臣為主體的忠義、英烈人物。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的性質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君王是國家的代表和象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代表和象徵。鑑於此,絕對化了的政治意義的忠,大多集中體現在忠臣這個群體上。

忠臣盡忠,首先要忠於君王,在此前提下,獲得官爵與權力,方能更好地盡忠於國家、人民、民族。忠於君王和忠於國家、人民、民族緊密聯繫、融匯在一起,很難分割,也根本分割不了。這是歷史的、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所致,歷史唯物主義者從不迴避這一事實。

忠臣的可貴處在於「一其心」,恭敬、真誠、正直、無私、嫉惡如仇、奮不顧身。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動亂、危難之時,為了維護國家,拯救國家命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忠義、英烈人物奮起抗擊分裂勢力,抗擊異族異國入侵,忠心耿耿、鐵骨錚錚、堅貞果毅、英勇無畏,成千上萬的人視死如歸,拋頭顱灑熱血,慷慨悲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品德和行為,體現了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氣節、一種精神,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光輝如日月,永恆同時空。他們是時代的精英,社會的中堅,國家的支柱,民族的脊樑,堪為所有人的表率、楷模與典範。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都很注重為忠臣立傳揚名,記述他們的事蹟,謳歌他們的品德與功勳。

本書取材於正史,所選四十八人大多為著名人物,論身分有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藝術家,含宰相、將帥、普通官員、知識份子、僧人、宦官、官伎等階層,既有漢族人,又有少數民族人。人物分佈兼顧各個朝代,事蹟均有史實依據,盡忠方式多種多樣,文字力求做到通俗流暢,準確生動。但願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閱讀本書,能認識並體會到忠道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處理好「小我」與「大我」的關係,「一其心」地做人做事,在各自崗位上,在建設國家,保衛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有所建樹和貢獻。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