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門內 | 拾書所

玻璃門內

$ 280 元 原價 280
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 人生最後一年的隨筆──

歷經疾病纏身與精神衰弱,
看夏目漱石如何懷抱溫柔與幽默,
用最坦白優美的文字,
直視人生的糾葛與美好。


《玻璃門內》書中一共收錄四篇作品,包括與書名相同的隨筆作品〈玻璃門內〉,以及另外三篇短篇:〈倫敦塔〉、〈文鳥〉與〈夢十夜〉。

〈玻璃門內〉是夏目漱石在人生最後一年,陸續發表於報上的三十九篇短篇隨筆。從1910年開始,夏目漱石一直為反覆復發的胃病所苦,〈玻璃門內〉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寫著:「我自去年年底患了感冒後,幾乎足不出戶,每天光是坐在這玻璃門內……」三十九篇隨筆包括夏目自己的內省、對於生死的感悟或哲思、對幼時或故友的回憶,另外也有一些陌生人或朋友不時闖入他的玻璃門內,為他帶來各種出乎意料的事情。

原本就擅長描寫人心細膩之處的夏目漱石,這次卸下小說家的身分,誠實地深入自我內心,也成為後世理解夏目漱石本人的重要途徑。文中的幽默、困惑、彆扭與溫柔是如此真實,在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

〈倫敦塔〉寫於1905年,是夏目漱石留學英國時,參觀倫敦塔的遊記。雖說是遊記,作家卻融合了幻想與現實,一面遊歷著眼前的遺跡,一面見到了徘徊此地的歷史幽魂。是夏目漱石比較少見的寫作筆法,同時也能感受到夏目漱石對英美文學的深厚了解。

〈文鳥〉寫於1908年,被文學評論家江藤淳譽為「夏目漱石最美的作品」,描寫主角與文鳥共同生活的片段,文字描述細膩優美,並能感受到主角與自然間的心靈交流。

〈夢十夜〉同樣寫於1908年,夏目漱石聲稱是寫給一百年後讀者的作品,由十個充滿預言與暗示的瑰麗夢境組成,曾在2006年被改拍成同名電影,由市川崑等多位日本知名導演分別執導十夜故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