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石的最初與最後──
創作相隔十年、不同心境的兩本經典作品
三十九歲的他,寫下幽默痛快、酣暢淋漓的小說《少爺》;
四十九歲的他,歷經十年創作、愛女逝世與久病未癒,寫下百轉千迴、回望人生的悠長隨筆《玻璃門內》。
另收錄絕美短篇《文鳥》、《夢十夜》、《倫敦塔》,兩書譯者專序,以及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少爺》專文推薦
(1)少爺
青春颯爽、幽默痛快!日本最多人讀過的夏目漱石代表作!
「我這就辭職!比起一張漂亮的履歷,人情道義更重要!」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譯者 劉振瀛──專文推薦
出生在東京的「少爺」,從小魯莽直率,成天惹是生非,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遠赴四國鄉下當數學老師。學校裡的學生調皮搗蛋,整天捉弄他;老師當中雖有好人,但少不了私底下的勾心鬥角;校長滿口教育多偉大,實際上卻毫無作為與擔當。初出社會又充滿正義感的「少爺」,和周圍的人衝突不斷,最後在義憤填膺之下,終於決定……
漱石在二十八歲時,曾任教於四國松山的中學。十多年後,他以當時的生活體驗為基礎,僅花十一天,就完成了小說《少爺》。《少爺》延續日本近代之前的文學傳統,懲惡揚善、節奏輕快、情節誇張逗趣、角色個性鮮明,曾數度入選國中教材,並改編為電影、舞臺劇與動漫,為最受日本各世代讀者喜愛的夏目漱石代表作。
(2)玻璃門內
日本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 夏目漱石
人生最後一年的隨筆──
看漱石如何懷抱溫柔與幽默,
用最坦白優美的文字,直視世間的糾葛與靜好。
柯裕棻、茂呂美耶、胡晴舫──推薦
《玻璃門內》書中一共收錄四篇作品,包括與書名相同的隨筆作品〈玻璃門內〉,以及另外三篇短篇:〈倫敦塔〉、〈文鳥〉與〈夢十夜〉。
〈玻璃門內〉是夏目漱石在人生最後一年,陸續發表於報上的三十九篇短篇隨筆。從1910年開始,夏目漱石一直為反覆復發的胃病所苦,〈玻璃門內〉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寫著:「我自去年年底患了感冒後,幾乎足不出戶,每天光是坐在這玻璃門內……」三十九篇隨筆包括夏目自己的內省、對於生死的感悟或哲思、對幼時或故友的回憶,另外也有一些陌生人或朋友不時闖入他的玻璃門內,為他帶來各種出乎意料的事情。
原本就擅長描寫人心細膩之處的夏目漱石,這次卸下小說家的身分,誠實地探入自我內心,也成為後世理解夏目漱石本人的重要途徑。文中的幽默、困惑、彆扭與溫柔是如此真實,在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
〈文鳥〉寫於1908年,被文學評論家江藤淳譽為「夏目漱石最美的作品」,描寫主角與文鳥共同生活的片段,文字描述細膩優美,並能感受到主角與自然間的心靈交流。
〈夢十夜〉同樣寫於1908年,夏目漱石稱為是寫給一百年後讀者的作品,由十個充滿預言與暗示的夢境組成,風格瑰麗華美,充滿奇幻與異想色彩,並且曾在2006年翻拍成同名電影。
〈倫敦塔〉寫於1905年,是夏目漱石留學英國時,參觀倫敦塔的遊記。雖說是遊記,作家卻融合了幻想與現實,一面遊歷著眼前的遺跡,一面見到了徘徊此地的歷史幽魂。是夏目漱石比較少見的寫作筆法,同時也能感受到夏目漱石對英美文學的深厚了解。